時間:2019-08-19 09:22:59
來源:紅網 作者: 馬長軍
這次茅盾文學獎評選似乎比較平淡,沒有像前兩屆一樣引起爭議。不過那兩次熱鬧是熱鬧,但我現在一部獲獎作品也想不起來——可能是因為我讀書太少。
回頭看看,前幾屆獲獎作品同樣每次好幾部,最少一屆是3部,有兩屆都是多達6部,最多一屆是5部獲獎還有2部榮譽獎。可是,究竟有幾部廣為人知又堪稱經典呢?有些獲獎作品很多人不去查閱資料,可能就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有的獲獎作品雖然熱鬧一時,但過后也逐漸被淡忘。
茅盾文學獎的權威性一直為公眾所詬病,一些優秀作品未能入圍,可有些作品莫名其妙起死回生。為回應公眾的質疑,近幾屆評選說是“公開、公平、公正”了,評委都實名制了。但據說評委可能平均每天要讀兩部作品,這跟高考閱卷老師一分多鐘讀完一篇高考作文有得一拼了,能品出什么味?即使之前評委已經讀過某些作品,恐怕評審任務依然相當繁重。一部優秀作品能這樣評出來嗎?
茅盾文學獎能不能改改規矩?不再三年四年評一回,也不再一次評那么多,干脆一年一次,一年只評一部,這樣就不會一下子積那么一大堆叫人挑挑揀揀強人所難。結果引起爭議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結果很快被人忘記。
其實以我看,三年四年一部也不算少,別說什么“遺珠之憾”,諾貝爾獎把托爾斯泰、普魯斯特都給漏了呢。我想,獲獎越少,競爭越激烈,爭議性越強烈,文學也許更容易得到讀者的關注,應該有利于文學的繁榮吧?
我國的文學獎之多,獲獎作品更多,估計沒幾個人能搞清楚。當然,要說鼓勵文學創作,多設立幾個獎也不算壞事。不過,讓人頭痛的是,很多文學獎設立得是不是有點隨便且不說了,頒獎好像也相當大方,簡直可以說是大大咧咧了,一出手就是一大堆。不僅茅盾文學獎每次好幾部中獎,一些地方設立的文學獎也是一發一大堆,更不用說魯迅文學獎更讓人眼暈,項目已經豐富得叫人眼花繚亂了,獲獎作品之多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別說國民人均每年僅僅閱讀兩三本書,就算能讀二三十本,這獲獎作品恐怕也沒人能讀完。
要說一項文學獎遺漏某些優秀作品或者優秀作者也很正常,評獎不是幼兒園發大紅花,永遠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可在很多國產文學獎評選過程中,雖然一再強調不受任何干擾云云,但總給人一種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很多文學獎都好像發得不夠多一樣,某些文學獎發得實在令人莫名其妙。
獲獎的多得泛濫,使得獲獎作家或者作品被忽視甚至被輕視,管你發什么獎大概也都沒什么價值了。
我還有個設想,入圍作品不妨同時也讓讀者參與票決,看看專家跟讀者之間究竟有多大交集,看看讀者究竟喜歡什么樣的文學作品。我還有點得寸進尺,建議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數不清的各種文學獎都不要“排排坐吃果果”了,一種作品一部得獎也就足夠了,太多太濫,讀者消化不了,也許干脆就拒絕去啃了,除非想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獎評獎史,否則,誰會浪費那么多時間去記住那么多的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