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搶人”大戰之后,多地又打響了企業爭奪戰。
日前有媒體報道,南京市發改委牽頭起草了《2019~2020年新增100家總部企業行動計劃》,并由市政府印發實施。根據該行動計劃,到2020年,南京全市新增總部企業100家以上,新建總部樓宇50幢以上,初步建成全國有影響力的總部基地城市。其中,對新認定的綜合型總部企業,落戶獎勵最高可達1億元。
這一舉動并不陌生,從去年到今年,中部多個城市紛紛出臺了相關文件。最早起步的是成都,隨之而來的是西安、重慶、武漢等,這些城市誠意十足,拿出真金白銀來吸引總部企業落戶當地,爭相發展總部經濟。
第一輪的總部企業爭奪戰發生在北上廣深。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各類總部企業數量已突破4000家,且“質量很高”;而上海僅跨國公司總部就已突破600家。近兩年,深圳和廣州也不甘人后,相繼出臺了總部經濟發展規劃。
雖說每個城市對總部企業的認定標準不同,但基本涵蓋“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大型跨國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這些關鍵詞。而事實上,近年的確有不少大公司的區域總部和功能總部落戶到武漢、成都、重慶、西安等這些中部的“新一線城市”,比如,2018年,小米第二總部落戶武漢,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優信集團決定將總部由北京遷至西安,阿里巴巴中西部區域總部和騰訊西南區域總部均落子重慶,2019年,華為全球存儲總部落戶成都。這其中都折射出區域經濟發展的變遷,以及未來城市格局的重新洗牌。
總部經濟的一般模式是研發管理部門和生產制造基地分開,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含金量最高的在于研發管理,可以說這是企業的“大腦”,指揮著各地的生產和調動經濟資源;其二,這個企業的“大腦”能吸引大量精英人才,所以引入總部企業是搶奪人才的最好途徑;最后,一個總部企業給一個城市帶來的最大收益是稅收,由于企業總部往往是財務核算中心,可以帶來一家企業絕大部分的稅源,因此擁有總部企業多的城市一般財政收入都會高。
在這場爭奪戰中,盡管各個城市都拿出巨額“誠意金”,但畢竟主動權是在大企業手上,誰才能真正引來“金鳳凰”?爭奪總部企業拼的并不是一次性的補貼,而是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
從城市經濟發展來看,近年來中部幾個城市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無論從交通的發達程度還是從信息的聚集程度,以武漢、成都、重慶為首的幾個中部城市都可圈可點,比如成都,通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打造了良好的IT產業基礎。
除了經濟實力以外,一個城市的行政級別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為一個城市的等級決定了其人才、資金、信息的交匯和通達,以及行政事務的審批權,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跨國企業的總部首選會是北京,其次才是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