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5-22 12:40:33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練洪洋
“我的手機APP一打開網頁,就彈出各種抽獎小廣告”“看個視頻,卻要求獲取我的通訊錄權限,不打開權限就無法觀看”“下載后安裝APP,需要獲取我的地理位置信息,不同意就裝不了”……手機APP要求權限過多、過度收集信息非常普遍,也是被吐槽和投訴的技術霸凌“重災區(qū)”。(《人民日報》)
“公地悲劇”是經濟學上的一種理論模型,可以表述為,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用戶手機中的個人信息,本是“私地”而非“公地”,但在APP過度索權的語境下,“私地”照樣上演“公地悲劇”,一些APP運營者懷著“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態(tài),向用戶過度索權。哪怕所得信息“千年用一回”,也要順手索個權。
普通用戶在下載、安裝APP時,面對彈出“是否允許××訪問你設備上……”的提示,總是“秒勾”,并不知道自己被索取了多少權限、讓渡了多少隱私。今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對39款手機APP開展涉及個人信息權限評測,結果顯示:15款網購平臺類APP中10款有問題,13款旅游平臺類APP中7款有問題,11款生活平臺類APP中8款有問題。可見,APP過度索權到了何種程度。值得玩味的是,評測同時顯示,許多APP向用戶所索取的權限并未在應用中進行使用?!皩幙蓺㈠e,也不放過”彰顯某些APP索權之貪婪。
對于“公地悲劇”,經濟學家給出的方案是,明確和穩(wěn)定產權??扑苟ɡ碜C明,一旦產權明確規(guī)定,無論將產權劃歸給誰,最終總能達到該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和使用。應該說,用戶個人信息的“產權”是明晰的,屬于用戶個人所有,既然如此,為何仍無法避免“公地悲劇”?理論從紙面落到地面,就像種子落地生根,需要外部條件作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不能只有主張,還要有效保障,否則難免懸空。審視現實,無論是制度供給還是執(zhí)行保障,都難言完美。對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網絡安全法》明確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等原則。何謂“必要”,就要看解釋者的身份了,網絡運營者當然滿足于用戶所認為的“必要”。
問題存在不是一年半載,公眾對此也嘖有煩言,APP過度索權并未收斂,誰來“踩剎車”?在這方面,APP商店或應用市場、網絡管理部門、消費者委員會、APP供應商、用戶個人等都應該有所作為。以APP商店或應用市場為例,對于上架APP產品進行安全認證,可在源頭上防止過度索權問題暗生;以消委會為例,不僅要對APP過度索權問題進行測評、披露,還可以對違法APP提起公益訴訟,以解決用戶個人維權成本高、收益低問題。
社會進入“APP生存”時代,APP行為事關公眾權益乃至公共利益,絕非小事,必須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對于APP過度索取問題,不能總是止于媒體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