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約90萬常住人口超大社區得到積極治理的背后
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啟動,一批民生項目建成投用,一系列共建共治機制落地生根……
記者近期調研發現,隨著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北京回龍觀、天通苑這兩個集聚了約9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社區,也是交通擁堵、公共服務欠賬多等“城市病”最集中的地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昔日的“睡城”正被喚醒,“堵城”正在變通。
疏“堵點”,通行條件逐步改善
站在正在施工的北郊農場橋上,一塊寫著“回龍觀”的藍色路牌格外醒目。過去,由于車流人流量大,北郊農場橋成為當地交通瓶頸。為改善通行條件,北京市啟動改建工程,在現有橋梁南、北兩側各新建一座橋,預計5月底實現通車。屆時,該橋的通行能力將提升一倍。
北郊農場橋的改建,是北京市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的縮影。
作為首都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超大社區,回龍觀、天通苑因交通擁堵、公共服務配套不足等問題,成為“城市病”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被戲稱為“睡城”“堵城”。日積月累,問題越來越多、“城市病”越來越重。
知難而進。2018年,北京市印發《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著力補齊當地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
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強介紹,去年已順利實施51個項目,累計完成(完工)28個,開工23個。隨著一批重點項目的陸續完工,讓居民最為頭疼的交通擁堵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
陳家營東橋曾是當地有名的“斷頭橋”,因道路不通,附近居民不得不繞行進城。2018年,改建后的陳家營東橋建成投用,多年的“斷點”通了,大大方便市民出行。
聚焦疏“堵點”,越來越多交通項目正在推進。
在距離北郊農場橋不遠處,充滿時尚感的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路在緊張有序施工,預計5月底具備試運營條件。項目建成后,將緩解周邊居民上下班坐地鐵的擁擠,為綠色通勤、健康通勤提供方便。
緩“痛點”,服務水平逐漸提升
在補齊公共設施短板的過程中,提升服務水平成為回天行動計劃的重要著力點。
走進東小口城市休閑公園,已是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目前,公園工程完成95%,預計7月1日正式開園。
“為更好服務回天地區,我們在建設管理過程中突出抓好體育運動等服務功能。公園設計建設了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同時,結合原來場地坑塘豐富、裸露沙地較多的自然條件,增加了沙灘排球樂園等設施,將部分區域從原來的雨水收集利用單一功能提升為可賞、可玩的景點。”昌平區園林綠化局平原生態林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易根法說。
過去,由于缺乏高品質教育、醫療等服務機構,回天地區大量居民不得不到周邊的海淀、朝陽等區尋求教育、醫療服務。如今,這種情況正在改觀。
據王強介紹,天通苑地區新增了多所普惠制幼兒園,約可提供2990個學位;紫金新干線住宅小區配套學校項目將引入人大附中,天通中苑西區小學將引入清華附小,兩所學校將累計增加學位2040個,預計9月份可實現招生。
在醫療養老方面,新增瑞旗家園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和天通苑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今年還要開工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擴建項目、清華長庚婦兒中心項目。
解“難點”,社會治理深入推進
優化超大社區生活工作環境,硬件建設是基礎,軟件治理是關鍵。“為保障計劃實施,軟件建設的治理提升作用將進一步凸顯。”王強說。
針對近幾個月回天地區居民反映的7類突出問題,北京市研究制定了相關工作方案,對該地區停車管理、物業管理、違法建設、市容環境秩序、群租房、施工工地管理、生活垃圾分類等主要問題進行集中整治,著力滿足居民的“小微訴求”。
據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執法總隊副總隊長李士嶸介紹,2019年1月至4月,城管熱線共受理回天地區群眾舉報1248件,其中已辦結1163件,85件正在辦理中,辦結率達到93.2%。
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直機關工委,制定并印發了《市直單位到回天地區報到服務總體工作方案(試行)》。
從去年截至目前,先后5輪累計33家市直單位到回天地區報到服務。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名中醫下社區,解決居民燃氣入戶難題,為老樓加裝電梯……越來越多的精準服務“小紅包”送到居民手中。
“下一步,將繼續發揮市級部門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群眾、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回天共建共治,增強群眾的歸屬感,將回天地區打造成更加幸福和諧的美好家園。”王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