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到2022年,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梯次形成若干現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現在離第一階段目標僅剩3年時間,都市圈發展的著力點在哪?可以率先從哪些方面突破?3月22日,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9春季論壇: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理論與對策”上,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周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首先肯定是基礎設施,這是大家有共同訴求也最容易做的;其次是公共服務,人流動起來之后,社保、醫療等都要跟著走,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在進行探索;再次就是環境共同治理。
此外,周南還談到,對于都市圈利益分配,包括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發改委也將繼續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出新舉措。
建設都市圈是順勢而為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則為43.37%。
國際經驗表明,在城鎮化中后期,資源要素將由周邊向中心城市單向集中,轉變為從中心城市向周邊擴散。這是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這個時間點提出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周南解釋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主觀而言,“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19個城市群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其中跨省的都已出臺并實施?!皩嵤┻^程中,我們感覺城市群尺度還是相對較大,缺少必要的切入點和抓手,需要一個更小的切入點。所以,在城市群核心地區推進都市圈建設,是比較合適的?!?/p>
換句話說,相比城市群,都市圈更有利于平衡利益、加強合作。周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都市圈的核心目的是突破行政界限。“為什么原來不好推?就是因為它尺度大。兩個省委書記坐下來跨省協調,一年也開不了一次會?!敝苣险f道。
客觀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人口流出并存的現象日益凸顯,中心城市和周邊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與此同時,交通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也為都市圈建設提供了可能。
所以,“現在建設都市圈符合客觀規律,已經到了順勢而為、推一下就水到渠成的階段”。
各地要防止“一哄而起”
都市圈應該怎么建?根據《意見》,要實現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建立統一市場。這必然涉及財稅、金融、土地、戶籍、社保、醫療、教育、交通等多個領域改革。對此,周南表示,在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三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都市圈首先是經濟圈,必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優化配置公共資源,做好空間管控,最重要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努力消除阻礙要素流動和高效配置的各種不合理障礙。
二是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都市圈建設的首要職責在中心城市,以及其所在省級政府。也就是說,推進都市圈建設的責任主體在地方。各地方應結合自身特點,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都市圈建設。
“最近很多地方存在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現象,我們希望《意見》出臺后,地方不是再出一個文件,而是迅速著手落實?!敝苣贤瑫r指出,《意見》提出,各地要根據自身特點,編制都市圈發展規劃或專項規劃,“也就是說不是對每個地方作統一要求。國家層面,發改委會繼續會同有關部門統籌都市圈發展和布局,指導和支持地方做好都市圈建設規劃工作”。
三是處理好普遍要求和因地制宜的關系。周南表示,《意見》中一些要求具有普遍意義,如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統一市場,這是針對各個地方的大方向。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每個都市圈發育程度不同,城鎮密度、人口密度,以及城市間的經濟聯系、一體化程度都截然不同?!跋M蠹页浞挚紤]自己的現實基礎,科學確定不同都市圈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防止一哄而起。”周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