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富民強國之路
時間:2011-03-01 15:14:35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劉儀舜 

78335f5f84bf7d04d03f711d3c9c531d.jpg

現任:



工作經歷:



1959年至1996年先后在農機部科技司、國家機械設備成套總局技術室、研究室、機械部政策法規司工作,歷任科長、處長、中國機電日報社副社長、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委員。


1996年至1998年,調任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法律顧問、司長兼國企優化配置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至2003年,同時擔任八屆、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國有資產法》起草工作組組長。


1999年起任中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同時先后兼任上海理工大學、江蘇理工大學、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2003年起兼任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會副理事長。


2005年起兼任國家開發銀行裝備制造業投資顧問。


中央全會會議公告指出:“十二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于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有十分重要意義。全會強調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個領域!要做到五個堅持:


·堅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只有做到了“五個堅持”,才能保證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那么,什么是經濟發展方式,如何實現轉變?就是要從粗放式經營,以低水平產品,單純依靠投資拉動,造成高能耗、高污染、產能過剩、惡性競爭,以及出口依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自主創新,掌握核心制造技術,生產高科技附加值產品,創立品牌,逐步建立藏富于民,擴大內需的基礎上不斷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富民之路擴大內需與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二者之間又是互為依存,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全會特別強調重視改善民生,又明確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關于走“富民之路”的問題



“民富”的內涵有兩個要素,一是人均收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二是廣大民眾得以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即收入差距不太大。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2009年人均GDP數字,美國超過4.6萬美元,西歐,北美、大洋洲和亞洲的發達國家也多在這一水平之上。其中最高的北歐國家達到了8—10萬美元,而亞非最窮的國家則在300—500美元之間,世界上發達國家與最貧窮國家兩個群體之間的差額已經超過100倍。


30年前中國人均GDP不到400美元,現在達到了4000美元,為最發達國家的十幾分之一,進入了中等偏低收入國家的前列。世界排名在百來位,而且中國也已成了世界上收入差額最大國家之一,據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鄭功成教授分析,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擴大到3.3:1,體制內外勞動者收入差距不同行業在十倍以上,有產者與無產者所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差距更是無法計量。此外,還有統計表明中國尚有一億人口為貧困人口,有3700萬人在處在極貧困的生活條件下,可見對中國來說走向民富依然是路漫漫兮尚遠兮。


發達國家是怎樣走向民富實現非常高的人均收入的?



美國人民個人致富的奮斗精神是美國走向富足的原動力。一代又一代美國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與荒原猛獸斗、與饑餓嚴寒斗,書寫了一部死亡與血淚,驚天地泣鬼神的開疆拓土史和發財致富史。對個人致富的沖動,政府不是去壓抑,而是盡量制造條件和空間使之得以充分發揮。一是以民企為主發展經濟,二是低稅制,藏富于民。美國走向現代化,以鐵路大發展為前提(中國移民上萬人立下汗馬功勞),政府提供參股信貸和擔保多方支持,給鐵路公司贈送國土面積的1/10,鐵路建設到19世紀末達到30萬公里,是其他國家總和,為國內市場統一和經濟騰飛奠定了經濟基礎。從立國到今天在交通、能源、采礦、通訊、金融、化工、醫療、冶金、生化、電子、房地產、制造業等各行各業中,無不以民企為主,成功建設了現代企業、現代產業和現代經濟。幾乎所有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都以民營企業為主,產業和國家并沒有因此弱小,民眾也并沒有因此而貧困。特別是在稅收方面,直到1913年世界進入“美國世紀”之前,美國完全沒有個人所得稅,聯邦政府唯一稅收來源是微薄的關稅,可以說窮到家了。


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美國產業資產階級得以成長壯大,奠定了美國全面走向法治社會的經濟基礎。1868年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北方戰勝了南方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憲法的權威,將美國人追求財富的巨大沖動,納入到法律和秩序的軌道,從而勢不可擋地使美國成為整體實力最強的世界首富。


日本是怎樣避免中國厄運走向富強的?關鍵在于日本明治政府在全盤西化的思想指導下實行了與其他發達國家類似的國策,保障民權,發展民企。為破除封建桎梏,明治政府實行了土改,使農民成為土地所有者,從1872年開始,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同時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個人自由。為培養優秀國民,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制,比許多西方國家還要早,入學率也屬世界最高。此外,政府支持民企發展,除創辦銀行和股份公司(株式會社)為企業融資外,還用財政的1/6的支出直接對民企進行補助。到1880年明治政府頒布《出售官營工廠條例》,將大批官營企業低價出售民間企業家,涌現出三菱、三井、住友等一批大型民營企業,到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以民營企業為基礎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總結起來,所有發達國家實現民富的共同經驗,其實都非常相似,也非常簡單而明了:保障個人自由,提高國民素質,支持民眾致富,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空間和良好條件。


不少國家都嘗試過走一條自己實現民富的路,但無一成功。


前蘇聯為代表的一批國家,以國家力量集中資源,試圖靠國家力量實現共產主義,對于人類發展歷史可謂影響最大,也最驚心動魄,令人感嘆,但都失敗了。
前蘇聯上世紀30—50年代以生產資料國有制為基礎,實行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經過幾個五年規劃,很快以工業和軍事強國的面貌呈現于世,不僅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壟斷,形成了兩個陣營的核恐怖均衡,并首次實現了衛星上天和載人航天,科技水平超過了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沒有壓迫和剝削、人民當家作主、人人平等、正義與富足并存、神奇而偉大的社會主義制度,世界形勢可謂東風壓倒西風,一片大好,令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未料,進入上世紀90年代,蘇聯作為一個國家竟然解體,轟然倒下,各加盟共和國及東歐衛星國都與俄羅斯反目為仇,紛紛投入西方懷抱,真是歷史無情,世事難料,從1930—1990年的60年間,前后兩個30年,蘇聯的變化、反差之大,不由令人瞠目。蘇聯一下就垮了,這個說法本身不太準確。實際上蘇聯經濟中的問題,經過長期積累,早已變得非常嚴重,生產力低下,物質貧乏,產品質量低劣,缺乏創新、分配關系扭曲、官僚主義嚴重,一直是蘇聯經濟中的致命傷。蘇聯取得的那些令人贊嘆不已的輝煌成就靠的是兩個法寶:一是靠國家強制增加投資,擴大再生產。二是集中資源做國家想做的事,使原子彈爆炸、衛星上天。其第一個法寶卻受資源總量的限制,終將失效。靠增強投入來獲得增長,資源耗盡之日便是末日來臨之時,這是蘇聯經濟“極盛而衰”的根本原因。其他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國家,教訓大同小異,最終都無法避免缺乏創新,效率低下,分配關系扭曲帶來的厄運。


南斯拉夫曾嘗試企業由勞動者社會所有加市場經濟模式、印度嘗試了民主政治加計劃經濟、國企與民企并重的模式,其結果也是有目共睹,無一不令人失望。
走向民富,人類至今尚未找到第二條路或第三條道路。實現民富,除了一國的人均收入達到很高水平,還要求收入與分配相對公平,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發展所帶來的好處。


國際經驗證明,人均收入很高的國家,收入分配多數也比較公平。以基尼系數作為一個衡量指標,日本和德國分別為0.25和0.28,屬非?!敖】怠眳^間,其他發達國家都在0.3與0.4之間,只有美國超過0.4這一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達到0.41,這是因為美國的收入差距是最大的。原因是美國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嚴重機會不公,如美國黑人1863年即或得自由,但直至1964年才獲得無條件選舉權,且此后在教育和就業機會方面仍然受到長期歧視,其中很多人只能居住在貧民區,難以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巨大的收入差距,嚴重的分配不公,主要存在于亞非拉的中等收入國家。比如巴西基尼系數0.57、阿根廷0.51、墨西哥0.46、南非0.58、尼日利亞0.44、土耳其0.44、菲律賓0.45、馬來西亞和中國都接近0.5。這是因為多數發展中國家,政治權利和經濟資源被少數人掌握,受制度和資源條件限制,普通民眾個人發展和創業都缺乏空間。家族統治、種姓傳統、種族隔離、戶籍制度,這些做法都導致廣大人民大眾在初次分配中無資源、無機會,在二次分配中被人遺忘或排斥,既限制了廣大普通民眾個人脫貧,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也限制了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


世界各國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初次分配公平的關鍵在于機會公平,要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民眾為個人致富而奮斗,這不僅是實現高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限制收入差距過大的有效途徑。政府則要保障個人自由,大力投資教育,提高國民個人素質,為民企創業和發展提供空間和創造條件。要保證初次分配差距不要過大,在此基礎上,輔之有效的二次和三次分配,則公平分配的大局可定。


最近經濟學家厲以寧著文建議政府除了要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還要充分認識支持、扶植微型企業的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的重要意義。所謂微型企業是指資本金和雇工人數都很少的小型企業。如創業投資金額不到10萬元,企業工作人員不足20人的可稱微型企業,但可以吸納許多人就業,比較適應市場需求又方便群眾,可以調節民間創業積極性又可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有助于高科技人才創業與風險投資者結合逐步造就大企業,微型企業還可為大企業配套對促進大中企業效率的提高有積極作用。一場群眾性的創業活動必將給國民經濟和社會和諧帶來不可估量的成效。政府當局應當將支持、扶植本地的微型企業作為政策重點,在財政、信貸、培訓、注冊登記諸多方面給予方便。一個存在大量微型企業的城市,人氣就旺,居民的創業熱情高,就業情況就好,城市就有了生機 ,有了活力,經濟上去了,社會也就比過去和諧。


為什么有人說現在是“國富民窮”?國資委宣布央企資產增值一倍達到20萬億,但老百姓并不關注,因為似乎關系不大,稅收年收入達6萬多億,大家依然是低工資,財政預算用于民生的大約占26%多,而美國則達到60%。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研究國有資產管理十多年,感到最難解決的問題是國有資產是全國人民的,所有者代表究竟應當是誰?誰能代表人民管理經營,并體現人民受益?全國人大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當然是人民的代表,但只管監督再搞經營就不好辦,全國人大只有委托政府充當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他就政企不分,政資不分,老板加婆婆,企業就成了政府的附屬物根本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很好地去沖鋒陷陣。造成國有資本所有者職能缺位,出資人職責錯位。


農民進城打工有了工資,村里的兩分地作為70年的產權人可以承包入股,年終分紅,所以出現不少地方農民不愿取消農村戶口進城,農業戶口含金量比城里的市民高,因為他有產權。而城里人只能靠工資吃飯,國有資產與他關系不大,現在有不少所謂權威經濟學家主張中國私有化,將土地分掉,將國有資產分掉。這顯然從理論上站不住腳,從實踐看會是災難性的,這樣做的結果與蘇聯的后果是一樣的!我們國家實行的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方針。私有制不符合國情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但國有資產如何讓所有者職能真正到位,讓國有資本出資人代表真正到位,讓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經營管理真正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全國人民選出自己的集體代表管理自己的資產。辦法就是將國有資本,包括國有企業資產、土地、礦山加起來大約有80萬億—100萬億,將它分作若干個基金,讓全國公民都持相同的一份股份,在法律上規定如要退出只能賣給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大體每人可以分到6—8萬元股份,每年可分到一萬元的分紅,這個股份隨著資本經營還會不斷增值,百姓除了工資,就有了一定的資產增值分紅,老百姓有了財產性收入就有條件可以發展自己的經營事業,形成千軍萬馬的創業高潮,逐步富裕起來,從而強有力的拉動內需。基金由百姓民選出資產管理委員會,選聘職業經理人從事經營運作,在市場經濟中與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平等競爭做大做強,政府則可以專心致志地履行好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從而逐步造就民富國強!本來我以為這個設想是既堅持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又能使國有資產真正實行政資、政企分開,讓國有資產的所有者真正到位時一個發明,最近看了一個資料,才知道捷克已經這樣做了,這正好是給我們有了一個借鑒研究的案例。


五中全會強調民生,突出民富,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落實五中全會的精神,需要對民富理念有正確理解,對世界各國實現民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有完整和系統的總結和借鑒,這樣才能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在“十二五”期間通過科學發展,使中國走上民富之路。


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



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無非依賴投資、消費、出口,其中我們對投資的依賴是一貫的,從20世紀50年代起,政府投資的多少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其次是消費,直到現階段,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第三,就是出口,近些年來正是出口在中國經濟中起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對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的貢獻越來越大,從而使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也越來越突出。日本號稱貿易立國,但在出口依賴率高峰時才有16%,,而中國近來已達到30%,如此高的比例只有小國才有,大國一個都沒有,所以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外向型發展已達到盡頭。增加出口當然好,但也在較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他國家的政策變動,受制于國際形勢的動蕩不定,特別是中國出口產品中相當多靠的是勞動力成本低廉,企業盈利空間有限,且產品又多為高能耗型的,消耗的能源是中國的,污染則留在中國,因此對中國往往是得不償失的,也不安全,實際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帶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因此,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出口依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怎么改?一要靠自主創新;二要靠擴大內需。


溫總理在討論此問題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各行各業都要按總理要求進行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而高端制造業的振興則關系到為各行各業提供高水平的裝備。高端制造產業是指制造業的高端領域,即技術上高端,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體現多學科、多領域、高、精、尖技術的集成。價值鏈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產業鏈的核心部位,發展水平決定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所有行業的高端技術裝備都需要裝備制造業提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必然成為帶動各個行業經濟升級的重要引擎,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擁有競爭力強的高端制造業產業群,是世界工業強國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標志。國家已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制高點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選擇。因此把重點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走上創新驅動、內在增長軌道的必然選擇,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重點選擇。


裝備制造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圍繞成套裝備與主機,可形成專業的供應鏈,特別是產業鏈的高端部分技術含量高價值量高,不但適合廣大中小企業發展的選擇,也是提高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對于各個地方區域經濟甚至對整個國家的經濟都將具有帶動作用。“重大裝備,高端成套”不僅是市場戰略,還是帶動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用成套項目去掌握系統設計能力和產品的核心技術,用成套項目去改變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模式,以此來有力提升產品檔次和水平,造就能與世界500強相抗爭的大型企業集團,從而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


經過幾十年努力,在一些重要領域,產品產量、技術水平、關鍵技術的掌握和創新,以及產業集中度、技改后的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國際競爭力都有長足進步,特別是在國內經濟建設高速發展背景下,通過國家重點工程、振興裝備制造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高端制造業已初具規模。以電力裝備為例:


1、高效清潔發電



70萬千瓦水電機組完成了5套,為三峽工程自行創新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容量的空冷水電機組。


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電站設備集團生產了8183.14萬千瓦,占全國發電設備的70%。


核電首座自主品牌CPR1000核電機組并網,國產化率達到70%。


2、新能源



3、輸變電


100萬千伏特高壓交流晉東南—南陽—荊門示范工程和±80萬KV特高壓直流云東示范工程已建成投運,是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輸電能力最大、代表輸變電技術最高水平的里程碑,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0%和60%。西電集團的高壓開關、特變電工集團的變壓器制造業經過改造已成為世界第一流的企業。


但發電設備中的燃氣輪機和高水頭的抽水蓄能機組不但設計靠國外,某些部件仍靠進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


1、高端制造裝備技術來自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需要以相當長時間,加上高端技術國外不轉讓,市場換技術只拿到入門技術,高端技術、核心技術拿不到,需要提高自主創新意識,苦干若干年才能成世界工業強國(如五坐標聯動數控機床);


2、一方面各地依賴資源和資金大規模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造成一般產品低水平的惡性競爭,加劇區域內重復投資和產能過剩,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大企業集團大而不強,又缺乏專特精的小巨人企業為之配套,單機制造業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弱,迫切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來解決大企業集團的競爭能力;


3、我國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使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削弱甚至缺位,技術創新體系—從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產業化難以建立,只有企業為主體的產品制造,沒有共性技術的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直接影響到我國創新型國家的整體戰略進程。


4、政府各部門對國務院頒布的振興裝備制造業各項政策真正落實不夠,沒有形成合力?!秶鴦赵宏P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問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2006-2020年)》、《2009-2011年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等文件規定的政策措施都很到位,“調整”強調的是質量,“振興”突出的是提升水平,往往這些政策措施落實不了,政府相關部門難以協調推進。


我認為裝備制造業重點培育的領域應該是:


1、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成套裝備。石化、冶金、煤炭、汽車、輕工等轉型升級,節能降耗、自動化、智能化需要的設備。


2、節能環保與資源開發利用的裝備。圍繞能源安全和二氧化碳減排,資源開發利用如核電、新能源、清潔煤燃燒、智能電網、海洋工程等重大工程的成套裝備。


3、先進運輸設備。航空、遠洋運輸、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12萬公里國家鐵路客運里程建設等項目。


4、智能化的基礎制造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要突破數字化制造技術、高檔數控系統、高精度軸承、機床功能部件等關鍵技術,開發先進工藝技術所需的專用裝備。


5、基礎件及儀器儀表。高檔液壓件、控制元件、儀器儀表50%以上進口。


6、國防及新興產業的專用裝備。圍繞國防建設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型興產業所需要的裝備,往往進口受到約束。


要制定各項技術發展路線圖,增強操作性、取得突破、形成新的支柱產業。我國提出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工業的持續發展和現代化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在今后幾十年中,裝備工業仍將肩負極其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需要不斷提高產品的價值含量和技術檔次,從部分先進到整體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使我們國家真正從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在此過程中各行業都經歷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變了經濟發展的模式,更伴隨著民生的改善,億萬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逐步富裕起來,拉動內需,是中國經濟大發展成為世界上頭等強盛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09年新增風電機組10129臺,容量1380.32萬千瓦,其中華銳、金風、東汽三家制造業6019臺825.2萬千瓦,占60%。
2009年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生產了48臺3435萬千瓦(其中百萬級超超臨界12臺)。
中國經濟增長必須有高速度,這是主要受就業壓力越積越大的逼迫所致。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有企業改革所引起的人員分流以及農村多余勞動力不斷流向城市,再加上城鎮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使得就業形勢始終是嚴峻的,于是經濟增長必須保持一個高速度增長率使之達到9%甚至10%以上問題才能稍稍緩解,為了社會穩定,高速度是唯一選擇。
美國曾是英國殖民地,也曾是一個弱小挨打的發展中國家,美國獨立后的幾十年中一直受英國人的欺侮和挑釁,給美國制造內亂,1812年兩國開戰,美國不堪一擊,英國占領華盛頓,縱火焚燒了白宮和其他建筑、加上國內買賣黑奴、屠殺印第安人、農奴暴動,直至南北戰爭,外辱和內亂使得法制與民主、自由與平等、和諧與有序對于美國曾經顯得多么遙遠和陌生。但后來美國依靠“個人致富的奮斗精神”、“政府對民眾致富的支持與鼓勵”、“產業資本的法治原則”三個因素發揮了關鍵作用逐步走向富強。
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家天下的歷史。國家利益始終高高在上,為國盡忠,死而后已。統治者視國家為私有,民眾利益則可以隨意踐踏。在封建社會結束后,這種國為重,民為輕的思想模式仍然長期占據著統治地位。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十二五”規劃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城市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以民生為本,以民眾利益為出發點和最高目標,要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五中全會的精神,標志著我國從“十二五”開始,中國歷史將告別國強民弱,國富民窮的千年傳統,走向一個民富國強的新時代、新天地,在民富的基礎上實現國強!
1953年師范學校畢業后到一機部汽車局工作。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開發銀行投資顧問、美國愛爾投資集團駐華首席金融顧問、中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