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村 名:官塢村
位 置:位于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與臺灣馬祖列島僅一水之隔
人 口:全村876戶,約3350人
產業特色:以海水育苗、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為主要產業
所獲榮譽:中國十大魅力鄉村、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集體,福建省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喊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可當時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農村,所憧憬的目標也僅僅是低層次的“樓上樓下,電視電話”等。如今,這些美好的愿望早已成為了現實。位于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的官塢村,在上世紀80年代村人均收入還不足百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村!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官塢人用百折不撓的精神,大膽走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將不起眼的海帶培育成了發家致富、興業強村的金種子,一舉走上了幸福大道。如今,官塢人正朝著洋房+汽車的目標邁進!
貧窮,知恥而后勇的動力
官塢村地處福州市連江縣黃歧半島西南部,與臺灣馬祖列島僅一水之隔,距縣城36公里,全村共有876戶人家,約3400人,是一個以海水育苗、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為主要產業的行政村。2008年,官塢村生產總值達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萬元,80%的農戶家庭收入5萬元以上,60%的農戶家庭收入10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1000萬元。目前,官塢海帶育苗場是全國最大的海帶良種育苗基地,海帶養殖面積、產量均居全國村級首位,是全國最大的鹽漬海帶生產基地。
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官塢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漁村,甚至連電都沒有通。村民們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非常貧寒的日子。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當年官塢村人均收入僅為100多元,村集體負債5.6萬元。當地民謠曰:“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這讓當時的官塢人頗為尷尬,甚至還有點讓他們在臨近村子的人面前抬不起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看著周邊一些村莊先后走上了致富道路,家家住上了漂亮的樓房,此時的官塢人可謂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如何增加農民收入也就成了擺在村支部、村委面前的首要任務。
回顧官塢村走過的發展之路,官塢村歷屆支部、村委為村子發展可謂是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村黨委書記林哲龍。1974年,林哲龍應征參軍入伍,決心在革命的大熔爐里學本領,立志回鄉后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1978年,林哲龍退伍回到了家鄉。1984年,他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主任,隨后又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后,面對數千雙充滿希望和期待的眼睛,林哲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難道官塢村就這樣窮下去嗎?不!他默默發誓,要用自己在部隊里學習到的智慧與本領,做一個帶領全村 “科技興村”的排頭兵!如何讓官塢村的父老鄉親擺脫貧窮,充分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文明;如何讓習慣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如何讓大家在優美和諧社會環境中提高生活質量……,這些問題時刻縈繞在林哲龍的心頭。
與此同時,官塢村的廣大群眾也積極向支部、村委班子諫言獻策,支部、村委一班人高度重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議事會。通過集思廣益,思路日漸清晰,目標基本確定。這就是“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科技興海,科技興漁,文明和諧,建設新村”。一場棄舊圖新、奮發圖強,建設新官塢的戰役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而又扎扎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此拉開了序幕。
勇氣,促使走非常規發展之路
由于臨海較近,千百年來官塢村的村民都有種植海帶的傳統,這也是該村村民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于是各家各戶各自為戰,再加之缺乏必要技術,所以一直以來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很多官塢人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那一條條他們種植了千百年的海帶很快將會改變他們的命運,讓他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了能在較短時間內改變貧困的現狀,官塢村兩委經過一番調研考察后,決定立足本村實際,改變以往自給自足、單打獨斗式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開始大規模種植海帶,走抱團式發展之路。隨著產量的大增,由于銷路不暢,官塢村海帶開始積壓,價格猛跌,村民們只能看著成堆的海帶爛在家里。198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尚不足100元。海帶養殖一度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境。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官塢村兩委經過研討后認為,只能成立加工企業,走產業化道路。 要成立企業,資金必不可少,而此時的官塢村村民大多是囊中羞澀。幾經商討,村里最后提出成立股份制公司,舉全村之力創辦企業,大膽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村委會提出,企業成立之時,有錢的村民可以參股,沒錢的可以打工。這一思路得到絕大多數村民的認可,再加上銀行貸款,1995年,官塢村以村委名義,創辦了連江縣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村黨總支書記兼任村辦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其他兩委干部也分別兼任企業的廠長、車間主任等。村集體占51%,漁民占49%股份,公司下設海帶育苗場、鮑魚育苗養殖場、水產品加工廠、海水研究會等經濟實體,建立了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集育苗、養殖、加工、開發、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雛型。
一方面為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另一方面為了促進全民共富,村黨委書記林哲龍又提出了把社會閑散資金組織起來發展村辦企業的工作思路,主動讓利于村民,不斷擴大村民入股的股份,將村民股份由原先的49%擴大到70%,引導村民將資金投入生產發展上,最大限度地使財力、物力等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既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了農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做到把閑散資金用在“刀刃”上。
在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的有力帶動下,目前,官塢村已初步建立了生產、經營、科技、社會化服務四位一體的社會體系,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漁工貿一體化的漁業產業化新格局,增加了農戶與農戶、農戶與企業的關聯度,促進了農產品環節的多次增值,實現了反哺農業、反哺農民,反哺新農村建設。
2006年,由于出現暖冬氣候,全國海帶苗下海發生爛苗,而擁有全國最大海帶育苗場的官塢海洋開發有限公司,培育的海帶苗質量全國最好,供應全國各地的海帶養殖戶。企業還無償調撥海帶苗2000多片送給本村養殖戶,全村養殖戶在滿足自己生產需求外,又把剩余海帶苗賣給其他的養殖單位及個人,額外創利潤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科技,為騰飛插上翅膀
面對已取得的成績,官塢人并沒有滿足,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高舉起了科技創新的大旗。“科技就是生產力,科技是促進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重要載體。”林哲龍說,農村要發展,科技要先行。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科技更是化危為機的利器。日前,官塢村的海洋公司從日本東京引進一條海帶精加工生產線,用于生產新產品。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公司及時調整銷售戰略,從原來主要依賴于農貿市場、干貨市場轉向大型超市。“我們公司的發展戰略是從粗放型向精深加工轉變,市場也將涵蓋農貿超市、干貨市場、大型超市等。”林哲龍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
依靠科技這個驅動器,官塢猶如插上翅膀,在海帶養殖產業化道路上奮力爭先。眾所周知,大連是全國老海帶育苗基地,以前官塢的海帶苗幾乎全都從那采購,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南北海水水溫有差別,北方苗到南方種植產量低,且收割時間晚;二是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有些苗會死亡,質量得不到保證。
“官塢海帶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何不自己培育海帶苗?”1998年,就在村辦企業海帶加工廠發展蒸蒸日上之時,林哲龍又有了新想法。隨即,他著手成立官塢海洋開發研究會,投入1000多萬元創辦海帶育苗場。
當年的官塢畢竟是座“小廟”,為招攬人才,公司以科技入股方式吸引了眾多海帶育苗專家,其中4位全省最權威的海帶育苗專家來到了官塢。經無數次實驗,2000年,由官塢海帶育苗場自主培育的“連雜一號”面世。
“連雜一號”具有抗病、耐高溫、高產等特點,海帶長度從原來的2米拉長到5米,寬度從20厘米擴大到80厘米,每畝增產30%—40%,單棵海帶最重達5公斤。現在,官塢的海帶育苗基地每年可培育供10萬畝海域養殖的海帶苗,占到全省同行業的70%。種苗遠銷浙江、山東、遼寧等地,還出口日本。
海帶產量提高了,農民養殖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如今官塢村的海帶養殖面積已經達到了1萬畝。為增加產品附加值,官塢村決定對海帶進行深加工,并花大價錢從日本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線,在村里建起了海帶加工廠,將鮮海帶做成海帶結、海帶絲,這樣每年可消化鮮海帶300多萬噸。
在“連雜一號”的基礎上,官塢海帶育苗基地又成功研制出“連雜二號”、“海帶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幾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中華科教金獎、農業部科技一等獎、福建省水產科技一等獎,并全部轉化為生產力,經濟效益提高了30%至40%。
海帶育苗只是官塢海洋公司依靠科技發展的一部分。村委會理性認識到,海洋公司還處于初級加工生產階段,缺乏發展后勁,要想取得更大成績,必須依托高新技術、生物工程,走精加工、深加工之路。
為此,村里先后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三所、大連水產學院、上海水產學院等高校及科研單位協作,引進鮑魚、海膽、牙鲆魚等新品種,推廣工廠化科學育苗與立體養殖等新方法。同時,村里還與10多家科研教學單位、部門“攀親”、掛鉤,吸引權威專家進村,定期指導村里的海帶種植、生產、加工。
2009年2月份,官塢村利用日本海帶母體和國內海帶父體培育出的新型海帶種苗,由原來一年一季增產到一年兩季,使海帶的產量、收益翻番,僅憑此項創新,村里一年就增加了2000多萬的收入。
成果,讓全體村民共享
尤為難得是,在發展過程中,官塢人始終中堅守“誠信”二字。官塢村海洋公司成立之初,他們就在銷售上做足文章。1994年,公司挑選十幾名能說會道、為人誠實的精干的銷售人員,每人帶上一些海帶到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跑超市、干貨市場、農貿市場等。“那時,人們帶著懷疑的眼光看我們,我們就送給他們品嘗。”
由于公司產品質量好,加上講誠信,不少銷售商紛紛訂貨。經幾年努力,官塢海帶終于在國內市場有了一席之地,名氣也越來越響。官塢村海洋公司每年生產的鹽漬海帶和海帶苗從沒出現退貨情況,如今,公司基本上無需在銷售上投資,都是經銷商自己找上門來。
銷售網絡建起來后,官塢人在質量上下功夫,始終把海帶作為主產業,由海帶結起步,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海帶絲、海帶面、海帶粉等十幾個系列產品,加工檔次不斷升級,產品也越來越受市場青睞。
山還是那座山,海還是那片海,小小海帶成了官塢村村民發家致富的金帶子。通過全村人不懈的努力,官塢村一舉摘掉了貧窮的帽子,在生產發展的同時,群眾生活也發生了質的飛躍,村集體經濟也日益壯大。2008年全村社會總產值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萬元,80%的農戶家庭收入5萬元以上,60%的農戶家庭收入10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1000多萬元,官塢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為了讓全體村民共享發展的成果,從1990年開始,村里設立村級福利基金會,每月給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金,為去世人員的家庭發放殯葬費3000—3500元不等。2005年9月份開始,官塢村率先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建立教育獎學、獎教金;并實行農民免費參加新農合等社會福利制度,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新漁村的風貌。
另外,村里投入4000多萬元,加強碼頭、避風港建設,架設了海岸運輸索道等,全村實現了水、電、路、閉路電視、寬帶網五通,漁業基礎設施條件有了明顯改善,還新建起敬老院、官塢紀念館、村委會大樓、臨海公園、村工業園區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001年,村黨委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殊榮;2005年,官塢村被授予“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等榮譽稱號,2006年被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授予“全國敬老模范鄉村”,并當選CCTV“中國十大魅力鄉村”,2007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集體,并被福建省列為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