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深圳“沒有農民” 東部發達地區需提防“偽城鎮化”
剛剛過去的2018年里,全國國內電影總票房高達近610億元人民幣。分城市來看,上北深廣這四大一線城市牢牢占據電影票房總量前四的位置,但這四大一線城市的增速卻比較緩慢,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整體上來看,一二線城市票房占比趨于飽和,三線以下城市觀影習慣正在養成。
這也恰恰是目前我國城鎮化的一個縮影。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通過梳理30個一二線城市城鎮化率的數據發現,目前,北上廣深等東部發達中心城市的城鎮化率較高,未來這些城市的城鎮化重點在于提高城鎮化的質量。而中西部的一些強省會在城鎮化的比例和新增人口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12城城鎮化率超80%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有12個城市的城鎮化率超過了80%,屬于高城鎮化率地區,這些城市主要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其中,深圳的比例最高。早在2004年深圳就宣布取消農業戶口,所有戶籍居民全部改為城市居民,也就是全域城市化。深圳由此成為首個沒有農村建制、沒有農村社會體制的城市。不過,雖然戶籍人口全部是非農業人口,但深圳仍有少量的農業地帶,有市民從事農業工作。
但在2017年,深汕特別合作區GDP納入深圳GDP計算后,合作區的人口也首次納入到深圳常住人口計算。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常住人口為7.57萬人。這部分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業人口,如果算上這一部分,則深圳就不是100%的城鎮化了,當然這部分人口中的農業人口,占整個深圳總人口的比例很小,預估小于0.5個百分點。
深圳之后,佛山和東莞位居第二、三位。其中,佛山達到了94.96%,東莞也接近90%。位居第七位的廣州也超過了86%。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整個珠三角地區2017年城鎮化率達到了85.29%,已經相當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此外,廈門、上海、北京的城鎮化率也都超過86%,天津、南京等城市均超過了80%。
不過,對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來說,雖然城鎮化率比較高,但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人口屬于外來務工人員。以珠三角為例, 2016年,珠三角凈流入人口為2647.9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4.14%。在東莞和深圳等珠三角經濟發達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之間的倒掛現象。
例如,作為一個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城市,深圳的戶籍人口僅400多萬,占常住人口比重34.7%。非戶籍人口雖在當地工作生活,但難以享受到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務和政策待遇,這種城鎮化就是偽城鎮化。因此,對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來說,在城鎮化率比較高的情況下,未來城鎮化的重點在于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對這些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來說,加快外來人口的市民化,讓這些外來人口留在當地,會增加對教育、職業等方面的消費需求,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拉動空間。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珠三角外來人口眾多,一直以來戶籍問題困擾不斷。地方政府有必要通過戶籍放開,讓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到本地,也有利于緩解用工缺口。
實際上,目前包括深圳等城市都在大力推進非戶籍人口的市民化。例如,2016年8月,深圳市印發《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人口服務管理的若干意見》、《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干規定》(下稱《戶籍規定》)以及《深圳市居住登記和居住證辦理規定》,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戶籍人口比例及結構優化。
未來深圳戶籍人口數量有望繼續大幅增加。于2018年12月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報告透露,預計到2020年末,深圳戶籍人口將超過600萬人,常住人口將達到“十三五”規劃目標1480萬人。
另一方面,對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來說,未來新增的城鎮人口將主要來自市域外人口的流入。以珠三角為例,彭澎表示,未來珠三角城鎮化新增人口,將主要來自粵東西北以及外省流入人口。
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也顯示,珠三角流動人口中,以省際流入為主,其中,來自湖南的流動人口占珠三角全體流動人口的15.05%。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城市人口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不斷增多,一些大城市進入到了無縣化時代。
目前,除了四大直轄市之外,在一二線大城市中,廣州、南京、武漢、深圳、廈門、佛山等已經結束了縣治時代。此外,珠江三角洲較發達的東莞、中山是全國少有的幾個地級市直管鎮的試點,也沒有縣這一層級。也就是說,12個城鎮化率超過80%的城市中,絕大多數都已經進入到無縣時代。
縣改區能夠更接近城市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升當地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因此,一些強二線城市也紛紛在加快推進縣改區的步伐。例如,鄭州提出未來將建立以鄭州中心城區為核心區、鄰接圈層、外圍圈層共同組合構成的中心城市地域空間結構,力爭鄭州全部縣、市改區。
彭澎分析,目前城市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之間的競爭。對中心城市來說,為了加快吸引人才和企業落戶,通過改區擴大城市面積、增加人口規模,才能增強自身的輻射能力,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占據優勢。
中西部強省會發展空間大
相比東部沿海地區,不少中西部省會城市如合肥、西安、鄭州、成都、重慶等城鎮化率都低于75%,這些城市普遍下轄多個縣市,農業人口仍占據較大一部分。
未來,這些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將有一部分是自身市域范圍內的城鎮化。以合肥為例,目前合肥除了4個市轄區外,還下轄4個縣、1個縣級市?!吨袊鲃尤丝诎l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合肥的流動人口中,來自合肥市域范圍內的占比達到了74.19%。
隨著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省會城市的城鎮化率也快速提升。彭澎表示,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鎮化,未來有相當一部分是就地、就近的城鎮化,也就是說流動人口來源主要是來自周邊的小城市、城鎮,這種城鎮化是“離土不離鄉”。
除此之外,未來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新增的城鎮人口將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所在省域。尤其不少強省會城市所處的省域人口規模超過5000萬人,未來這些城市發展成為中心城區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的可能性很大。
以鄭州為例,2017年,鄭州市人口凈增15.7萬人,這也是鄭州連續7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5萬,在二線城市中的表現相當亮眼。當年,鄭州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30.97平方公里,與2016年相比“長大”了8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長高達11.6%。相當于一年增長了一個地級市已有的建成區規模。
專家分析,河南人口規模很大,城鎮化水平又相對滯后,到2017年才剛突破50%,比全國低了8個百分點,但這也意味著發展潛力很大。目前河南處在高速城鎮化的階段,使得各種要素不斷向鄭州集聚。未來鄭州很可能成為城區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之一。
合肥也是近十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最為迅猛的城市。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才新設立的幾個省會城市之一,合肥原有的底子十分薄弱。但在過去10年里,合肥的經濟總量超越了濟南、福州等9個省會城市,在全國省會排名中升至第九位。數據顯示,2016年合肥城區人口已經突破400萬人大關。
彭澎告訴記者,中西部強省會的外來人口中,來自本省的更多。不過一些經濟發展得很好的國家中心城市,如成都、武漢、重慶等,來自外省的外來人口也越來越多。老家重慶的彭澎說:“像成都、重慶,原來說四川話的多,現在說普通話的比例越來越高了?!?/p>
在這個過程中,中西部強省會城市也成為企業投資和發展的重點。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中西部核心城市成為大型房企的青睞。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TOP10房企長三角地區拿地總額達2887億元,位列首位;中西部和珠三角以2503億元和1870億元分列第二、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