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07 12:16:59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 李長安
長期以來,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中國,發愁的是如何控制人口數量不斷膨脹的問題。但如今,這種擔憂開始發生了逆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預測,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那么中國的人口負增長將會在2027年出現,此后的2065年人口將減少到11.72億,相當于1990年的規模。
雖然這只是按照現有人口增長模型所作的預測,但在現實中人口出現負增長卻是即將大概率發生的事情。從2018年全國各地公布的人口出生狀況來看,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人口增長呈斷崖式下跌的趨勢。
人口負增長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和綜合性的。對于勞動力市場而言,其直接后果就是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事實上,這種情形早在人口增長態勢逆轉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從2003年起,我國開始出現部分沿海地區“招工難”“用工荒”的問題,并很快蔓延到全國。此后,勞動力用工成本開始顯著地節節攀升。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凈減少345萬;2017年,勞動年齡人口減幅達到578萬;預計2018年將超過600萬。
眾所周知,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下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說,人口紅利帶來的投資與消費擴張,是推動我國經濟保持四十年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人口增速迅速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人口紅利正在快速縮減。假如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如期出現,屆時人口紅利將有可能徹底消失。這樣,從傳統的資源投入型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盡快形成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任務,就迫在眉睫。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以人口與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替代人口數量的不足,是一條可行且必須采取的措施。在德國、日本等已經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才得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保持其經濟發達的地位。
和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我國的人口與勞動力素質雖然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我國6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剛剛達到初中畢業水平。此外,我國勞動力隊伍中技工數量不足,特別是高技能的“工匠型”勞動者十分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瓶頸。
因此,面對人口負增長時代有可能提前到來的新形勢,應更加重視人口與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努力以素質的提高替代數量的下降。這就要求既要大力發展和鞏固各級正規教育的成果,也必須高度關注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只有如此,人口負增長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才會降到最小,高質量的發展也才會有更加持久的動力。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