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20 10:03: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徐 冰
誠信評價與懲戒機制,終于在北京破冰。
11月19日上午,在《北京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明確提出在2020年底前完成社會信用條例立法工作,建成覆蓋全部常住人口的北京“個人誠信分”工程,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寸步難行”的信用懲戒格局,引導企業和個人以誠信立身興業,充分展示示范引領全國的“北京誠信”。
該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就形成了輿論熱點。公眾這種反應不難理解,社會苦于“信用不彰、失信沒事”久矣,人們早就期盼真正的信用社會盡快來臨,讓誠信者獲善果,失信者得報應。
而從發布會透露的要點來看,北京的行動計劃涉及地方法規的梳理修訂、公共信息的歸集整合、信用懲戒機制的建立完善,以及誠信政府的建設等,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將在實質意義上推進誠信體制建設。
輿論的熱烈回應,反映了公眾對誠信社會的迫切期待,也凸顯了誠信問題對于社會的切膚之痛。公眾面臨著無奈的悖論:一邊是人人都想誠實守信,一邊卻是誠信環境不斷惡化,常常讓人們陷入苦惱甚至困境。
這種局面的形成,與社會評價機制失效有莫大關系。在熟人社會中,誠信的形成與維護基本依靠街坊鄰里熟人之間口口相傳的“風評”,以及家族或者鄉里有威望者的訓誡。這樣的社交網絡和范圍當然極為有限,卻也正因其有限,對個人和小團體的制約反而更加有效。
現代社會顯然不同,熟人社會被陌生人社會代替。工業和科技進步盡管便捷了溝通,卻使得人們成為一個個原子。網絡技術和議論當然能夠讓一個人短期內灰頭土臉,但三分鐘熱度過后,一切又恢復原樣。
故態復萌其實就是誠信的社會評價和懲戒機制出了問題。而更嚴重的是,故態復萌還有其路徑依賴和惡性循環。也就是說,當社會無法“懲惡揚善”,當誠信守規之人吃虧而失信違規者得利之時,人們有何動力自我約束?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在一條干凈整潔的街上,你會不忍心扔煙頭或者吐痰。但是如果街頭垃圾滿地,你扔一個煙頭內心究竟會有多少不安?
“風評”無力之時,必須盡快建立適應現實的評價懲戒機制。而且,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還為建立有效評價體系提供了強大支撐。政府各職能部門掌握著大量數據,很多互聯網企業也掌握著大量數據。當前最需要一個合理機制,將散落的數據整合起來。
信用社會不是一天建成的,其間當然會存在不少問題。關鍵在于,哪怕小步慢跑也要堅持推進,久拖不決遲遲不動,只會使得社會誠信愈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