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長沙40年間城鎮化率從20.5%提高到77.6%
時間:2018-10-31 15:59:08  來源: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作者:周云武 

讀長沙地圖——40年滄桑巨變之縮影 

    長沙有句老話,南門到北門,七里又三分。即從長沙南門步行到北門,7.3華里。

    這句話,從明朝流傳至今。

    最早的長沙城,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東起如今的黃興路與蔡鍔路中間一帶,南至坡子街,西臨下河街,北抵五一路北側。整座城東西長700余米,南北寬約600米。

    當然,這要讀歷史遺留的長沙老地圖。

    10月中旬,連續幾天,記者多次佇立最新版的長沙市地圖前,不得不驚嘆人類創造歷史的巨大能量!

    1. 格局之變:40年坐標大轉移

    其實,到新中國成立前,長沙城區2000多年一直以現在的五一廣場為中心,向外擴展,一圈一圈慢慢長大,猶如時間老人刻畫的年輪。提速在新中國成立后 ,加速在改革開放以來。
1952年5月1日,五一路修建完工,到1972年10月1日橘子洲大橋建成通車,再到1977年7月1日,長沙火車站東移竣工。20余年時間,拉開了長沙城區以五一路為軸,南北走向的新格局。

    歷史常常就是這樣巧合。這個格局好像特意為改革開放準備的。

    1978年,中國改革元年,長沙城區面積53平方公里。今年初,長沙城區面積435平方公里,相當于1978年的8.2倍。

    新版長沙市地圖,東西窄長,南北扁平,東仰西擺,北脊南蹄,猶如奔馳的駿馬。瀏陽大圍山助馬頭東仰;寧鄉溈山似馬尾西閑;長沙縣飄峰山、影珠山,望城區黑麋峰、九峰山靜臥馬背;瀏陽官橋、雨花跳馬、天心暮云、寧鄉道林,如馬蹄疾奔。寬闊的湘江,像一條藍色的飄帶,優美地自南而北幾乎從正中穿圖而過。

    改革開放之初,從河西進城,到溁灣鎮才聞到一點從河東飄來的城市味道,那時俗語說“河西是農村,到河東才叫進了城”。盡管火車站東移讓五一路這個當年的城市主軸長了近3倍,也讓城區向東推進了一大步,但五一路畢竟是“斷頭路”。翻過火車站,城市還在往東延伸。五一路顯然已難繼續擔當城市主軸大任。

    隨著長沙市委、市政府西遷,十幾年光景,河西新城拔地而起。先是岳麓區南拓北伸,西接寧鄉,連長張高速岳麓收費站也不得不向西推出15公里,為城市發展讓路。接著,望城一邊“讓地”給岳麓區,一邊華麗蝶變,由縣改區,給城市伸展騰出960平方公里空間。

    長沙城,像青春勃發的巨人,自由舒展、生長和呼吸。

    河西的崛起,讓城市主軸的重擔不得不交給穿城而過的湘江。長沙,由五一路時代邁入湘江時代。

    這是一個時代的“乾坤大挪移”!

    新的城市坐標,使長沙形成東西兩大城市片區、兩個副中心城市和一批重點鎮的新格局。兩大城市片區:河東二環以外,北至望城丁字灣區域,東至瀏陽經開區,南至暮云區域;河西,即湘江新區。兩個副中心城市:瀏陽城區和寧鄉城區。還有遍布各區域的如金井、銅官、跳馬、大瑤、灰湯等重點集鎮。全市城區人口從40年前74萬增加到現在的426.75萬,城鎮化率從20.5%提高到77.6%。

    伴隨著城市坐標轉移,交通格局既翻天覆地,也“飛天鉆地”。1978年僅有3條國道、10條省道,域內總里程不過700余公里。到今年初,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5924.73公里,相當于地球赤道半徑的2.5倍。40年前,出國人員回來高談闊論外國的高速公路如何壯觀。今天,長沙高速公路已形成“一環五射五縱”大網絡。還有,5條國家一級鐵路縱橫,高鐵十字交匯,黃花機場雙跑道、100余條定期航線通往國際國內73個城市。如果把所有水、陸、空交通線路全部標示出來,地圖上各色線條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繚亂。這還不包括地下已縱橫穿梭的地鐵1號、2號線,更看不見正在加速建設的3、4、5號線。

    湘江,曾是阻隔長沙東西交流的屏障,改革開放之初也僅有一座湘江大橋。如今,城區跨江大橋已達9座,另有2條隧道。連湘江也感到奇怪:是誰贈予了如此多的金、玉腰帶?

    這種交通格局,讓長沙區位優勢更加明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江達海;也讓長沙戰略地位更加突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一帶一部”首位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

    2.厚重之變:40年實力大提升

    發展,終究靠實力。有實力,才有底氣,顯大氣,能豪氣。

    自從五一路靜靜退出主軸之后,另一條路的地位在悄悄隆起,在長沙版圖上貫穿東西。往西,岳麓大道連長張高速,可達重慶;往東,三一大道連長瀏高速,可抵江西;中間由銀盆嶺大橋相連與湘江主軸呈十字交會。應該說,這算得上長沙城東西向的主軸,重新將大長沙南北分邊。

    長沙有5個國家級園區、9個省級園區,統稱“五區八園一基地”,這還不包括國家級湘江新區和新成立的臨空經濟區。大部分園區像珍珠一樣鑲嵌在東西主軸兩側,組成了東西向的工業走廊,稱為“瀏長寧制造產業帶”。

    這是一條集聚財富的金色飄帶。

    年紀大一點的湖南人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長沙中意冰箱、韶峰電視是那樣的響當當,后來在市場沖擊下相繼偃旗息鼓。

    1988年,長沙嘗試性地創建全市第一個開發區——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也就是現在的長沙高新區。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的東風吹拂湖南。長沙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望城坡、撈霞、星沙3個經濟開發區,由此加速了經濟園區發展步伐。

    從一片黃土到遍地廠房,到規模園區,到強壯的工業走廊……地圖上依稀可見歷史的痕跡。

    長沙經開區的前身是星沙開發區,就坐落在星沙,30多年來哺育了三一、遠大等一大批著名企業。長沙縣有一句經典:用1%的土地創造99%的財富。這個99%的核心能量,就在經開區。長沙縣今年已挺進全國五強。

    長沙工業,從上世紀90年代工程機械一枝獨秀,逐步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文化創意、旅游、汽車及零部件7大千億產業集群,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已構建覆蓋37個工業行業的完備生產體系。

    不僅如此,一二三產業結構也從1978年33.3比44.2比22.5,變成去年3.6比47.4比49.0。別小看這組數字,差不多等同于城市格局“乾坤大挪移”!
第三產業占比達49%,這是曾經多么夢寐以求的事。

    上個世紀80年代,五大商業百貨大樓以“五虎鬧長沙”而聞名遐邇,后來也陸續支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五一路商圈、袁家嶺商圈、東塘商圈、紅星商圈、溁灣鎮商圈……像一個又一個玉盤,在長沙地圖上閃閃發光。僅新城區望城,就成長了4大商圈。

    那么,第一產業占比只有3.6%,是不是萎縮了?不用擔心,變小是相對的,相對于高速增長的二、三產業,她是“化作春泥更護花”。只舉一例:去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2060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達520億元。

    現代農業在省會,當有省會的特點。長沙地圖上,城市中心地帶,有近郊都市高效農業經濟圈;向周邊擴展,有中部保障性農產品生產經濟圈;東西兩頭,有遠郊特色生態農業經濟圈;另有5大農業試驗示范或科技園。還有,瀏陽大圍山一帶,正在形成百里優質水果走廊;長沙金井一帶,培育百里優質茶葉走廊;望城喬口一帶,流淌百里優質水產走廊;天心暮云、雨花跳馬一帶,繁榮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寧鄉中部一帶,播種百里優質水稻走廊。這一切,同當地各種文化景點和自然風景一起,構成全域旅游新景象。

    數字講多了誰都不愛,但有些數字不得不講。改革開放之初,有一個宏偉的目標叫“翻兩番”。從1978年到2017年,長沙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6.85億元增長到10535.51億元,翻了9.3番;人均GDP從370元增長到135388元,翻了8.5番。

    數字越大,翻番越難。

    孫悟空的筋斗,也不過如此!

    3. 福祉之變:40年民生大充盈

    長沙市委、市政府位置,地圖上甚為醒目。就在市政府廣場前,靠近岳麓大道邊,有一塊用花卉組成的標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當然,標語牌在地圖上找不到,但這句話無時無刻不讓市民感受著。

    美好生活,字簡單,容量無邊。

    上世紀70年代,人們的生活追求縫紉機、手表、自行車3大件,上世紀80年代變成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上世紀90年代手機、電腦、摩托車,跨入新世紀,買車買房成時尚。

    現在長沙市居民生活硬件怎樣呢?舉兩組數據。一、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農村居民27360元,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位。二、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中,長沙房價與收入比最小;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建筑面積45.5平方米,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位。

    長沙連續10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連續10年,絕非偶然。

    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偉大成就時,長沙市用了這樣幾句話,記者覺得既實在,又精彩:讓群眾“有活干,多賺錢;有房住,住得好;有學上,上好學;好看病,看好病;有保障,享安康”。

    每當傍晚,只要天氣晴好,無論走到哪個小區,各種歡快音樂此起彼伏,大媽們翩翩起舞,用優美的節奏和線條書寫著美滿幸福的群眾文化生活。去年市里舉辦“歡樂瀟湘·品質長沙”文藝匯演,群眾演員就有10萬多名。“讀有書屋,唱有設備,演有舞臺,看有影廳,跳有廣場”,成為城鄉文化新常態。

    這是下里巴人,還有陽春白雪。

    長沙著力打造了一批高雅藝術殿堂,東岸“三館一廳”與西岸梅溪湖演藝圈交映生輝,河東馬欄山文創園與河西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遙相呼應……2016年長沙獲評“東亞文化之都”,2017年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一張又一張世界文化名片貼上長沙地圖。

    長沙市文廣新局與新湖南長沙頻道合作,發布全年高雅藝術演出海報,原以為每周也就一兩次,現在居然每周更新5次以上!

    從1978年到2017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增長228倍。

    今年以來,長沙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居民“15分鐘生活圈”,上學、就醫、購物、乘車、游園、文化娛樂等,出門15分鐘搞定。

    在長沙市地圖上,這會是多少個溫暖的“圈”!

    辦證,曾是令人頭痛的事,改革的呼聲和步伐一直沒停。近年來,長沙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從服務端破題,抓政務大廳建設;往需求端著手,抓網絡平臺建設;在滿意端發力,抓審批質量提高。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取消各類證明材料647項,實行“43證合1”,辦理時限由173個工作日縮減為7個工作日,提速96%。

    提速,何止這些?

    環境污染,一直是令人惱火的事!湘江保護與治理,是省“一號重點工程”。長沙市大小河流水體,全部匯聚湘江。地圖上,清晰可見的湘江一級支流有6條:東岸有瀏陽河和撈刀河,西岸有溈水河、靳江河、龍王港和沙河。眾多二級支流和溝港渠塘縱橫連接,構成龐大水系。治水,必須從源頭治起,可這源頭也太多了!

    怎么辦?全市設立市級河長9名、縣級河長106名、鄉級河長870名、村級河長2461名,村管小微水體片區河長5462名。所有水體責任全覆蓋,監管無盲區。

    河水污染,根子在岸上;大氣污染,責任在地面。為了還百姓一個舒適、清爽、干凈的環境,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去年上任首抓戰役:打響藍天保衛戰!

    市藍天辦專門建了一個微信群,每天發布全市各地工作措施和信息在10條以上。

    這是一場水、陸、空全方位的持續戰斗,艱辛而艱難!

    省委書記杜家毫曾寄語長沙:湖南不靠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

    擴大對外開放,湖南主要靠藍天。
   
    靠藍天,首先必須保護藍天。這就是省會擔當!

    藍天是全球的,環境是人類的,幸福是大家的。這何止是省會擔當?!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