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29 12:44:0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丁怡婷
近段時間,山東、廣東、云南等多地遭遇強臺風襲擊,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輪番登場。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遭遇大考,也創下了多個首次:自汶川大地震以來首次跨區域規模調動消防部隊,消防部隊首次長時間連續作戰執行抗洪排澇等綜合性救援任務……
實戰是最好的考場。這場大考難度超出預期,卻也為應急管理部門和消防部隊的轉型探索積攢了不少經驗。比如初步形成應急管理部統一指揮、國家救援隊伍跨區域支援、專業力量與社會力量有序聯動的工作模式,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等,這些都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了有力保障。
過去,各救援力量往往較為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影響救援效率。應急管理部組建后,綜合救援的整合優勢逐漸顯現。以山東壽光救災為例,由于水深不明、地形不熟,如何保證水泵安裝到位成為最初救援的難題。這個時候,礦山救援隊發揮了井下救援的專業優勢,對水情進行探查,科學選定位置,盡量減少移泵次數。消防和礦山救援力量攜手合作,救援效率大幅提升,11個日夜排水1167萬立方米。而在受災較重的羊口鎮南宅科村,救援隊伍僅用5小時,就將原來需要兩三天才能排完的積水全部排出。
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多發,安全生產基礎也較為薄弱。履行綜合救援任務,不僅要與火、水、風、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打仗”,還要與地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危化品事故等“打仗”。拿消防部隊來說,過去最熟悉的作戰對象是“火”,最擅長的作戰模式是“快攻速勝”,對于排澇、清淤等較少涉及,這就是一個值得探索提升的領域。
需要看到,與綜合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的定位相比,目前國家綜合性救援隊伍在救援觀念、救援能力、裝備保障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面對各類艱難救援任務,隊伍怎么組織,能力怎么提升,裝備怎么配備……這些都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從專業消防隊向綜合救援隊、從地方隊向國家隊的轉變。
比如救援觀念上,不能等災情出現才出擊,而要主動協助防范、提前預置力量。在臺風“山竹”的應對中,應急管理部提前將廣東、海南、廣西三省(區)2萬余名消防官兵、60余個救援機動隊調動到重點防御區域,部署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6個消防總隊,以及7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3600余人待命增援。再看救援裝備方面,目前航空救援能力還難以滿足遠距離快速投送兵力和裝備的需要,衛勤保障也難以滿足大規模、長時間救援行動需要。這就要求抓緊配備必需的專業化救援裝備,提升救援隊伍的現代化水平。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民安是最大的責任。參與壽光救災的一位隊員和筆者講過這樣一幕:“有一位老奶奶,在我們作業期間,她家大門始終敞開,燈也是整夜亮著。老奶奶說:‘那群小娃娃為我們排水,我就尋思給他們留個燈,從家門口過時也有個亮。’”逆行者們的挺身而出,百姓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相信我們的綜合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能答好“轉型”問卷,成為應急救援的“尖刀”力量,也成為危難中百姓心中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