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顧問、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在“親歷改革——中國經濟50人論壇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時稱自己趕上了三個第一屆,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改革開放后第一屆碩士和第一屆博士。作為中國經濟學家中承前啟后的一代人,他親身經歷了改革前后的巨大變化,回顧歷史,他說這四十年超出當事人的所有預料。
全文如下:
我們這一代人,實際上很有意思。生在紅旗下,從小接受的都是革命傳統的教育,后來又去插隊。插隊的經歷、農村工廠基層當兵的經驗,對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但你突然發現,怎么這個現實跟你原先所說的東西差距如此之大呢?換言之,我們的經濟學在很大一個程度上不是讀書讀出來的,是肚子餓的,是餓出來的。
發現這個不對呀,一定有什么問題,怎么吃不上飯啊,一個個地想辦法去搞飯吃,才突然發現,這是最現實的。我們說中國改革是這么出來的,它并不是說是有一個理論先導,說是有什么什么東西,而是大家發現這個體制走到這個地兒,經過十年浩劫,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崩潰的邊緣還不是經濟崩潰,是肚子都要崩潰了。
那么才是說傳統體制我們不能走了,但是新體制是什么,沒人知道,所以小平同志很偉大,說再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真正大膽的是中國的改革經驗不是哪個人設計出來的,是老百姓創造出來的。
你看小崗村農民,他餓肚子沒有辦法了,才有冒著生命危險的那么一個手印,說是我們準備把地分了,如果說出現什么問題,砍頭坐牢,那么請你把我孩子撫養到18歲,然后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地分了。其實這樣一種案例是比比皆是,我想當時無論在高層還是無論在基層,大家都意識到這個體制是沒法再維持,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我們必須得改革,盡管我們不知道改革目標在什么地方,但是我們說過去的那個窮至少不是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改革的全部動力,它不是有一個什么設計目標規劃出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逐漸獲得的目標。
當農民聯產承包了,糧食打出來了,然后糧食賣了就有了貨幣收入,有了貨幣收入,受工業化的規律,一定要去投資工業,就有了鄉鎮企業。有了鄉鎮企業,一定跟城里的國營工業還得競爭,鄉鎮企業就進城了,那么企業就得改,否則它就搞不下去了,這就要求松綁,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國有企業根據鄉鎮企業的農村經驗承包制,后來用承包制,只負盈不負虧,沒有長期行為,這才走上了股份制。走上了股份制,還是說國有資產不能流失,咱們只能在增量部分然后來股份一下,存量部分還是應該留在那兒,這就成了同股不同權,后來就變成這個世紀的股權分置改革的問題,就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間的差異。那么也就是這么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它是問題導向的,它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樣一個來檢驗的,而不是靠什么。
你說我們這些人,實際上說是如果在國有企業工作,實際上事實就是在總結這些經驗,然后是在推廣。體改委最重要的有一個部門叫試點司,試點司就在全國選出各種各樣的試點,然后去看看它的經驗,然后如果它成功了,那么這個經驗能不能總結出向其它地方去推廣。如果失敗了,那就失敗了吧,那么我們再試試別的吧。
于是你像是我們的溫州經驗,蘇南的經驗,這都是試驗出來的。說中國改革在一開始它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這個試驗的過程中間總結經驗,然后推廣發揚光大。那么這個經驗現在流傳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什么自貿區,或者是什么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就是這個,這是我們當年在80年代體改委做出來的事,就是廣泛地提供試點,提供樣板,然后來看看試驗的結果怎么樣,試驗中間能不能總結出經驗,向其它地方復制推廣。
原先都不是有先入為主的框框的,他是活生生在經驗中間提煉上升出來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經驗是從實際出發,然后上升成理論,上升成經驗,然后再復制到,回到實踐中間去,這個過程現在還在進行,這個過程的經驗在某種意義上,現在還沒有徹底升成理論,還沒有變成教科書上的,所以中國改革依然還是一個鮮活的事實,需要經濟學家去總結、去上升它。
所以有人經常說它,誰能把中國經驗總結成理論,誰就能拿到諾貝爾獎了。13億人口的偉大變革中間,沒有發生過大的動蕩,沒有發生過經濟的大幅下落,沒有發生人們群眾生活的急劇惡化,這個是在全世界非常罕見的,而且它更重要的是一茬接著一茬,改革在持續推進,天天都在談改革,天天都說要改革。那么這個也是全球是絕無僅有的。(信息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