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10 09:3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徐永祥
1978年,我國開啟了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偉大征程。40年來,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快速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社會學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并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作出社會學等學科“需要趕快補課”的重要指示。從那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學的學科隊伍不斷壯大,學科體系日益完善。在學科設置方面,中國社會學現已包括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民俗學、社會工作、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等多個學科方向。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初僅有三四所高校設置社會學本科專業,發展到約有100所高校設置本科專業、70多所高校設置碩士研究生專業、20多所高校設置博士研究生專業;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僅有4所高校開設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發展到有300多所高校開設這一專業、100多所高校招收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已經形成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在學術研究方面,中國社會學關注的課題幾乎覆蓋宏觀社會、中觀社會、微觀社會的所有領域,包括社會變遷與社會發展、社會建設與社區建設、社會治理與社區發展、城鄉差別與融合、社會組織、社會服務、社會分層、社會結構與社會流動、貧富差距、反貧困與脫貧攻堅、婚姻與家庭、兒童與婦女、老齡化問題等等。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成就、研究內容和成果之豐富,是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社會學在解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現象、研究與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推動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構建社會服務體系及社會政策等方面發揮出日益重要的實踐功能。40年來,我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社會建設人才和治理人才,他們為國內外各界人士認識中國社會發展變化提供了大量學術文獻和研究成果。
中國社會學能在短短40年里獲得如此巨大的發展,關鍵在于不斷進行學科自省、理論建構和實踐建構。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社會學的主要工作是翻譯西方社會學經典著作。那時流行的研究傾向是簡單運用西方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解釋我國現實社會問題。這種不加區別的“拿來主義”,難以真實反映問題本質,更難以作出科學解釋,往往給人隔靴搔癢之感。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中國社會學界開始進行學科自省。費孝通最早提出“文化自覺”,其中蘊含的總結新思想、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等主張,促使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開始進行學科自省。本世紀初,鄭杭生進一步提出“理論自覺”,倡導并鼓勵對“傳統資源”作出自己的理論開發,對“西方學說”作出自己的理論借鑒,對“中國經驗”作出自己的理論提升。
正是在“文化自覺”特別是“理論自覺”命題的啟示下,中國社會學的學科自覺性和學科主體性越來越強,突出表現為不再滿足于簡單運用西方社會學理論解釋現實問題,而是注重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實踐進行中國人自己的理論提升和理論建構。例如,上世紀90年代對“單位制”“農民工”“社區建設”“文明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創新”的理論闡釋和建構,本世紀以來對“社會建設”“社會體制及社會體制改革”“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社會服務體系”等概念、理論的闡釋與建構,等等。這些概念和理論都是中國社會學的原創性貢獻。
除了在學術層面主動進行理論建構和話語建構,中國社會學還積極在實踐層面推動社會建構,以理論創新推動社會領域制度、體制、政策、組織和社會服務體系等的創新與發展。在這方面,具有行動科學特征的社會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本世紀以來,社會工作學者們通過“參與式行動研究”模式,即作為集理論研究者和政策倡導者于一體的角色深入實踐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成為推動新的社會服務體系建構、社會組織發展和基層政府社會職能轉變的重要力量。
可見,在學科自省的基礎上開展理論建構和實踐建構,是當代中國社會學快速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通過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改革開放實踐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建構,我們得以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和實踐功能、可與國際對話的社會學理論和學科體系。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學者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深入開展理論建構與實踐建構,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社會學,以更好服務于我國的社會發展、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實踐,更好服務于提升我國軟實力與國際話語權的建設實踐。
(作者為上海高校智庫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