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31 12:50:29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項向榮
據《半月談》報道,雖然我國近年來多次提出要清理規范洋地名,但受經濟利益驅使、迎合崇洋心態等影響,洋地名依然廣泛存在。在全國范圍內,“曼哈頓”“巴黎”“塞納河”“威尼斯”“地中海”“加州”等成為高頻洋地名。在網絡地圖平臺上搜索,各地地名、道路、機構名中,含有“曼哈頓”字樣的達千余處,含有“巴黎”等字樣的更多。
對于洋地名泛濫現象,網上嘲諷的段子不少。比如有段子說,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維也納”辦事,晚上在“曼哈頓”吃飯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或者在紐約路招一輛出租車去“卡迪亞”小區,在“地中海公園”漫步,很多城市足不出戶就能“歐洲一日游”了。但這究竟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洋地名泛濫,簡直到了讓人搞不清楚何處是故鄉的地步。
不是說絕對不能用洋地名,但因為地名中飽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居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洋地名泛濫嚴重削弱了這種認同感和文化傳承。
我國早在1986年就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并在1996年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各地方近年來也逐步建立地名管理規章制度體系。即便如此,洋地名命名、使用依然活躍,凸顯管理的約束力和有效性不足。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也掀起過多次清理洋地名的活動,但事后的整治,單就梳理地名而言就意味著海量的工作。比如沈陽從2015年7月開始開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要修改“大、洋、怪、重”等洋地名、洋樓盤名,但是遇到了很大的難題。首先,已有小區改名要征求居民意見。如果小區名改了,公交站名也要改,改名還涉及居民身份證、戶口本都需要更改,這不是短時期能夠完成的,給各方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目前各地法規制度雖然不斷完善,比如,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規定,擅自更改地名最高罰款為1萬元。但國家層面的地名管理規章體系仍停留在上世紀,已經明顯不符合當前需求,亟待調整完善,推動高位立法。值得思索的是,是否應當在第一道關口就把好關,相關的地名管理部門就該硬起來,把那些“洋地名”攔在門外。因為在起名的環節而不是在房子造好了、小區住滿人之后加強監督管理,這樣會省力省心也有效得多。
所以,應在法律法規層面、部門聯動層面繼續推進探索,推動民政與規劃、建設、房管等部門協調溝通,明確亂用洋地名的法律責任、執法主體和執法保障措施,更重要的是建立提前介入機制和嚴格審驗制度,在程序上嚴防洋地名泛濫,在源頭上就將這股洋地名的歪風給掐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