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近期,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了最新的《全球大城市監測報告》,報告采用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就業增長率為指標,評估了過去幾年全球300個大城市的總體表現。從數據來看,中國大城市的表現在所有國家乃至地區中最為搶眼,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成都的表現尤為亮眼,全球排名第三位,在中國所有上榜城市中排名第一位。
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8月2日報道,報告顯示,大城市對全球經濟總量、就業和人口吸納的貢獻率已呈現出“不成比例”的壓倒性優勢。這300個主要大型城市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近一半。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員們將這些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稱為“次國家級動力”,用以形容這些大都市在塑造全球經濟和社會形態過程中發揮的獨特力量。
報道稱,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012年布魯金斯學會也曾選取全球300個典型大城市進行研究分析,當時中國上榜的城市只有48個。而在今年發布的報告中,這個數字增加到103個,超過北美和西歐的總和,體現出強大實力。
報道稱,除北上廣等“老牌大城市”排名靠前外,其他新興都市的表現也非常突出。報告指出,雖然中國的城市已處于全球增長的前沿,但許多城市仍然鮮為人知。為了分析這些城市的變化,布魯金斯學會根據城市規模、產業構成和增長模式,將103個中國城市分成了五個類型。兩個巨頭城市(北京、上海)、14個主要城市(包括成都等9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以及5個沿海港口型城市)、6個老牌資源型城市,剩下的81個城市則按照服務和工業占比劃分,24個城市被劃分為服務型城市,57個則被劃分為工業型城市。
分析認為,自2000年以來,這五種類型的城市顯示出了獨特的就業和人均GDP增長模式。雖然北京和上海從規模上來講仍然具有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但它們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包括成都在內的14個主要城市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主要城市通常是區域交通樞紐,擁有發達的國際機場、高速鐵路或海港,在產業發展和布局上也更加清晰。
報告最后指出,無論是從規模還是范圍看,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進程,這也確保了其城市將共同塑造和定義與之匹配的基礎設施、技術和經濟增長模式。而且由于這些中國城市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占據的重要地位,它們的持續演變也將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