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稱,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經歷城市化進程,并正利用城市化作為經濟增長的一項主要驅動力,但與此同時,中國近來正面臨維持城市化速度和規模的挑戰。
印度《金融快報》網站5月28日刊文稱,中國正在重新考慮利用城市可以在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讓“大城市化”成為經濟發展模式。顯然,中國希望繼續將大城市作為“增長引擎”。迄今為止,中國遵循了一項精心構思并且可行的發展戰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7.9%提高到55.1%,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和平時期人口流動。勞動力由農業部門和農村地區向非農業部門和城市地區轉移,這助推了過去35年來全世界最快的持續經濟增長。
文章稱,近20年來,中國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市的速度大幅提升,但從2011年起,這一速度開始放緩,能表明這一點的是,城市工作人數由于戶口而受到限制,這一人數在2010年達到峰值。對決策者來說,問題是,中國如何能在城市化過程中推動更高的機械增長率?新形式的改革可以應對這項挑戰,這些改革應消除勞動力供應方面的體制障礙,并鼓勵全要素生產力。
隨著勞動力規模增長放緩,勞動力的部門和區域重新分配(增加非農勞動力的參與)是維持勞動力供應的唯一途徑。鑒于目前的城市化模式已不再具有可持續性,戶口將推動形成一種更穩定、社保水平更高、更包容的城市化形式。通過戶口將農民工從外來務工人員變為正式的本地公民,這可能有助于帶來一種新的改革紅利,而這種紅利又可以推動增長。
文章稱,借助適當的政策調整,中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巨大的人口潛力。城市化可以由人口增長推動,同樣也可以由結構性政策方針來推動。加快流動工人轉為正式、平等的城市居民,這將有助于獲得城市化下一階段的好處。這是中國正在初步嘗試的。
文章表示,中國正以創新的方式應對城市化問題。半徑50公里、用城市軌道交通將大都市與周邊中小城市連接起來以構成城市網,這樣的都市圈發展戰略是一種先進的城市化思路,令城市成為各項活動的神經中樞。行政區劃調整是決定中國城市化發展方向的一種新模式,這是一個由政府主導的進程,將改變一個城市的行政構成。例如,原本定為“農村”的地區可以被重新劃為“城市”地區。較小城市也可以通過吸收周邊地區變得更大。這項戰略將帶來中國下一個階段的增長,并吸引更好的人力資本。
文章認為,印度可以借鑒的經驗是,在人們由較小城市遷到較大城市時,在特大城市為他們提供基本的永久居住權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是,要打造靠近特大城市并且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與特大城市有直接關系的大城市,以便在經濟增長的真正推動力特大城市和與其相鄰的大城市之間建立雙向聯系。印度應該打造一些作為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心群的特大城市,像中國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東部地區所做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