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近日將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范圍從74城擴大到169城。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6日表示,本次排名范圍的擴大,嚴格遵循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延續性、問題導向性和客觀性的原則,突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旨在解決以往存在的排名全面性、完整性不足,一些污染較重的區域和城市未納入排名等問題,實現了重點區域和城市的全覆蓋。
生態環境部今日召開2018年7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生態環境部近日將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范圍從74城擴大到169城,請問是出于何種考慮?下一步還有何計劃?
劉友賓對此指出,我們此次發布的2018年6月和上半年空氣質量狀況和城市排名,在原有74個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范圍擴大至16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排名范圍從相對較好和相對較差的10位擴大至20位,同時發布了改善幅度相對較好20位和較差的20位城市名單。
他介紹,擴大后的城市排名范圍中,包括京津冀及周邊55個,長三角地區41個,汾渭平原11個,成渝地區16個,長江中游城市群22個,珠三角區域9個,以及其他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15個。
他表示,本次排名范圍的擴大,嚴格遵循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延續性、問題導向性和客觀性的原則,不僅是對以往工作的一脈相承,還突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旨在解決以往存在的排名全面性、完整性不足,一些污染較重的區域和城市未納入排名等問題,實現了重點區域和城市的全覆蓋。主要目的是貫徹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推動地方政府切實采取措施改善空氣質量,形成城市間空氣質量“比、趕、超”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排名對地方政府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倒逼作用,有效傳導治污壓力,促進協同治理。
他進一步指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每月公開169個城市的空氣質量和其中的前20位和后20位名單,同時每半年進行空氣質量改善程度排名,公開改善幅度相對較好的前20位城市和相對較差的后20位城市名單,并作為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一項長效機制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