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蘇州人敏銳地意識到,在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要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必須創新集體經濟組織形式,深化農村各項配套改革,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蘇州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發展方向,加快發展各類股份合作經濟,創新和豐富了蘇南模式的內涵,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的共同富裕之路。股份合作經濟正以其形式新穎、機制靈活、管理民主、富民利民的魅力,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
一、股份合作經濟的基本特點
回顧蘇州股份合作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十五”之初的應運而生和“十一五”的加快推進,到“十二五”轉型升級的發展過程。十年來,蘇州堅持把發展股份合作經濟作為富民強村的中心任務,作為創新完善“蘇南模式”的重要內容,作為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臺了稅收優惠、規費減免、生態補償、資源配置、集體留用地、項目扶持以及金融支持服務等90多個政策文件,有效促進了股份合作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
第一,合作形式新。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從最初的“存量折股、一人一股”的金星模式,逐步探索出了“農民現金入股、增資擴股”的太星模式,“按農齡貢獻設股、固化股權”的城北模式以及“行政管理社區化、經濟管理企業化”的楓橋模式。目前,全市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累計達3043家,持股農戶比例達92%。
第二,經營體制新。農村股份合作改革形成的各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既有家庭經營的延伸,更有集體經營的拓展,把家庭經營與集體經營有機結合起來,優勢互補。這種新的經營體制,既不同于改革開放前的“統”,也有別于改革開放后的“分”,而充分展現了“合”的優勢和活力,較好地解決了農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的困惑,取得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成效。
第三,民主管理新。現在的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多數比較規范,有章程,有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財,按章運作,較好地體現了合作制的基本原則。全市已有240家合作社實行了會計委托代理記賬。同時,相當一部分合作組織依法進行注冊登記,按市場經濟法則運作,使合作經濟組織從初創階段就納入了法制化管理軌道。
二、股份合作經濟的主要成效
蘇州股份合作經濟符合蘇南農村的實際,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第一,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家庭承包經營使廣大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進步和農村經濟的繁榮。以蘇州碧螺春茶葉為例,以前茶農分散經營,一到茶葉上市,農戶之間相互壓價,一斤茶葉只能賣到幾十到幾百塊錢,通過組建茶農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茶葉價格一般每斤達到千元以上,實現了茶農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第二,明晰了農村集體資產的權利歸屬。在市場經濟時代,只有市場主體明確、產權歸屬清晰,才能有效參與市場競爭,保護權屬主體的利益,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蘇州市原先的集體資源和資產主要包括村集體預留機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以及鄉鎮集體資產和村級集體資產。這些資源和資產長期以集體的名義進行經營和管理,運作過程、利益分配與農民關系不大。蘇州市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造,對集體資源和資產進行產權量化、折股到人,按照股份合作社章程進行經營、管理和分配,從而明晰了集體資源和資產權屬關系,保障了農民權益,促進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
第三,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是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首先要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但一家一戶對外聯系進行土地流轉的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矛盾較多、運作較難。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從利益上看,農民可以收到土地流轉的租金、可以到合作社打工獲得勞務收入,也可以分到合作社的紅利,大大提高了農民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從運作方式來看,由合作社出面對內進行土地流轉,對外進行土地發包,加快了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步伐。目前,蘇州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74%。
第四,構建了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合作經濟組織的富民效應明顯,具有可持續的功能。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657元,其中直接來自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收入達34億元,同比增長26.6%;城鄉居民收入比1.99∶1,低于全國3.3∶1及全省2.52∶1的水平;以股份合作經濟實現的財產與投資性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5%以上。
第五,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股份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直接相聯,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參與經營管理的積極性,促進集體資產總量做大做強和保值增值。2010年,農村集體總資產突破900億元,“十一五”期間每年增加100億元;村均收入448萬元,較“十五”期初增長3倍多。
三、股份合作經濟的重要意義
從蘇南模式的歷史變遷來看,無論是80年代的集體創辦鄉鎮企業,90年代的保留集體股份,到進入新世紀的通過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發展股份合作經濟,都體現了蘇州人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搶抓機遇、善抓機遇,充分體現出“核心是發展、精髓是創新、活力是走市場經濟之路、精華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蘇南模式的本質內涵。股份合作經濟是基層的創造、群眾的創造。其意義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股份合作經濟是對鄉鎮工業形態的揚棄,創新了集體經濟在新時期的實現形式。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蘇南模式從80年代的鄉鎮企業為主要形態,發展到現在以股份合作經濟為主要形態,應當說在形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鄉鎮企業主要以集體資金作為出資要件,以直接經營為主要方式。股份合作經濟主要以集體資源為出資要件,以股份合作的方式間接經營。但從本質上來看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當時舉辦鄉鎮企業,還是現在的股份合作經濟,都是集體經濟思想的反映,目的是實現集體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富裕,股份合作經濟是對鄉鎮企業合理成分的繼承、消極成分的放棄,是一種揚棄。
第二,股份合作經濟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結合,創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實現共同富裕是蘇南模式質的規定性。股份合作經濟改革了傳統的按勞分配方式,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這種分配方式與蘇南農村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既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又有利于調動投資者和投智者的積極性。蘇州農村“戶戶有股份、家家是股東”,從體制和機制層面確保了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股份合作經濟實行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創新了集體資源配置的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蘇州市的干部和群眾認識到,傳統的集體經濟參與一般性競爭領域風險太大,簡單的一次性出讓集體資源,只能獲得一次性收入,缺乏可持續性。于是積極挖掘集體現有資源,通過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方式,探索一條發揮集體資源效用的渠道。集體資源只有為主體實際掌控才能成為資產,蘇州市首先對農村集體資源清理核實,明確集體資源和資產的權屬主體。資產只有參與實際經營才能變成資本,蘇州市采取多種辦法讓資產與資金合作參與經營,在臨近城鎮或工業區的村,建設商貿和工業用房,通過出租的方式參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遠離城鎮的偏遠村,采用異地發展方式,在城鎮周邊和工業園區統一建造物業用房,增強薄弱村的自我造血能力。資本只有變成股份才能成為分配的依據,與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緊密結合,蘇州市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造,折股量化到人。股份合作組織就是一個有效的載體,把上述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把農村分散的資源、技術和資金等各類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提高了各類要素的利用效率。
第四,股份合作經濟采取股東會、理事會和監事會“三會”制度,創新了農村基層民主的治理模式。股份合作通過資產量化、股份到人,以收益分配為紐帶,使合作社和成員之間構建起了更緊密的利益聯系,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主人。合作經濟組織建立了“三會”組織,健全了“三會”制度,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理財,從制度上保障了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決策權。股份合作經濟的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從經濟利益上調動了農村基層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客觀上提升了農村基層民主水平,是對農村基層民主制度的一種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