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今年再進城落戶1300萬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無論是農民工市民化還是農村貧困人口市民化進程都有望再提速。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7月19日消息,發改委日前組織召開進一步落實脫貧攻堅有關政策措施工作會議,與會人員就“對在城鎮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農村貧困人口,輸入地政府要承擔相應的幫扶責任,并優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工作進行了充分交流和討論,明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
而作為農業轉移人口的另一主要部分,農民工市民化工作進展也在加快。不少地方近日陸續印發《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2018年工作要點》。如山西省提出,今年將以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為目標,著力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等。
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關博指出,隨著戶籍改革深化,各地積極放寬落戶限制,拓展落戶方式。1300萬新落戶人員中包括應屆畢業生、符合條件技能人才、長期穩定居住就業人員、投靠親友落戶等,其中相當比例為農業轉移就業人口。
不過關博也表示,由于轉移就業人口經濟地位和生活期望發生分化,部分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意愿并不強。部分公共服務附著于戶籍制度之上,造成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在公共服務獲得機會方面依然有一定差異。此外,部分一線城市公共服務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人口流入對教育、醫療等重要公共服務資源承載提出了一定挑戰。
“隨著社保制度的異地轉續銜接、異地使用逐漸鋪開,社保對于農民工市民化的阻礙逐漸減弱。”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婧芳表示,不過,較高的參保比例,提高了參保難度,農民工參加職工類養老、醫療保險的比例偏低。而市民化的關鍵因素是戶籍制度,要使公共服務的供給盡可能不受戶籍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發展研究所貧困與福祉研究室副主任楊穗認為,要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除了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和社保的均衡化發展,解決農民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也要合理維護他們在農村的既有權益,包括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等,通過科學的退出機制引導他們自愿有償轉讓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