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7-20 16:47:5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鳳翔
1902年塑料袋問世,隨后便在世界各地投入量產。但百年之后,它被評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之一,成為困擾全球環境的普遍問題。從2008年國家發布限塑令至今,已過去整整十年,但隨著快遞業以及外賣業興起,新問題隨之出現。近日,商務部等部委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領域和企業過量使用塑料包裝,白色污染問題有抬頭趨勢,電子商務綠色包裝技術和管理規范行業標準將在近期發布。
筆者長期在塑料包裝行業工作,不可否認,限塑令對中國塑料袋消耗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白色垃圾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超市、商場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三分之二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袋140萬噸左右,相當于節約840萬噸石油;共節約700億個塑料包裝袋,平均每年約87.5億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限塑令的執行仍存在問題:一是監管措施和配套措施不到位,導致法令本身可操作性不強,在各部門政策執行過程中如何協調配合方面,缺乏相關制度和操作細則;二是公眾參與意愿匱乏,不愿犧牲生活便利性來配合政策執行,而在超市等場所可以購買塑料袋,徹底打消了免費使用時的道德顧慮,還引發部分人對限塑令的反感;三是受技術限制,沒有研發成功在價格和實用性上優于塑料袋的替代產品。
不僅如此,政策制定者在限塑令頒布之初,沒能預見到十年后快遞和外賣成為都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給已經執行不佳的限塑令帶來了全新挑戰。數據顯示,僅2016年全國快遞行業就消耗塑料袋約147億個,國內三大外賣平臺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加起來遠超每年節約下來的塑料袋,新的資源環境壓力陡然增加。
因此,限塑的道路如何往下走,就是政府對政策“打補丁”能力的重大考驗。商務部提到的電子商務綠色包裝技術和管理規范行業標準固然是重要手段,但比照之前限塑令的執行,筆者認為,鼓勵外賣平臺、快遞企業采用綠色包裝以及對包裝循環使用只是“治標”,“治本”還需國家制定專項扶植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生產環保替代產品。目前已有高分子材料可以替代傳統塑料包裝袋,并在生物環境下自行分解,對人和環境都無毒害,值得試驗并推廣。
同時,激勵公眾參與監督、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在限塑上的活躍程度、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改變公眾消費習慣,這些舉措結合才是長久之道。在筆者生活的江南城市,就活躍著一批志愿者,通過檢查居民居住環境、商鋪中的塑料垃圾等活動,為推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型社會作出不小貢獻。
(作者系海寧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