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昕)31日上午,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惠州市會議中心以“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內經濟形勢與政策判斷”為題,圍繞現實所面臨的通脹問題和“十二五”時期的發展規劃作了專項講座。惠州市領導黃業斌、李汝求和機關干部1000多人參加了講座。
最近物價上漲屬于結構性上漲
“為什么此番物價上漲,社會的反響那么大?主要還在于吃的東西上漲占據了總水平的70%左右,這就沖擊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天!”姚景源在談到目前大家非常關注的物價問題時指出,這次物價上漲屬于結構性上漲,特別是食品類的上漲牽動了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誰都要吃東西,誰也躲不過去!”
他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物價上漲。物價上漲不單是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雖然放眼全世界都處在通脹中,但由于中國的經濟增長最快,通脹帶來的影響也最引人關注。
姚景源說,這次物價上漲原因很復雜,有國際因素,也有國內因素。國際因素是自2008年發生世界金融危機后,各國應對通脹的策略基本一致,“就是發票子、印鈔票”,這就直接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這也充分體現在了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出現了10多億美元的逆差上,這種“輸入性通貨膨脹”也是由于流通中的美元增多導致結算金額暴漲造成的,而作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對此“我們只能被動接受”。
就國內而言,排在第一位的也是貨幣問題,也是因為鈔票印發過多;另一重要原因則是由于我國農業基礎太過薄弱造成,尤其是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上,由此也使得農民無論是豐收還是欠產,都是農業生產的“受害者”,嚴重阻礙了農民增收。
為此,姚景源表示,他個人比較支持和贊成在穩定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進行漲價。他舉了個例子說,假設今年全國糧食產量增收100億斤,那么根據其計算,農民只能增收2分錢;但在總量不變情況下,每市斤糧食價格增長1塊錢,農民就可以增收10塊錢。
姚景源說,目前我國人均每月直接消費糧食6.5公斤,一斤糧食漲一毛錢對購買者影響不大,但對農民來說意義不小。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我說六個字,有難度、能實現。”姚景源說,之所以能實現,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币霸凑f,由于我國糧食已經連續7年實現了豐收,糧食庫存十分充裕,因而,糧價穩則物價穩。同時,從我國工業消費品的市場格局來看,總體上的供給略大于需求,而且像電視、冰箱、手機等消費品的價格也在逐漸走低,價格上不會有大的波動,這就為穩定物價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他也對國家實現今年的物價調控目標充滿了信心。
另外,姚景源還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性特征是:工業化不斷推進、城市化不斷擴大、市場化不斷完善和國際化不斷拓展。他說,在宏觀經濟中,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速度很快,但落后于工業化,出現了差距,工業化快于城市化,所以中國宏觀經濟始終是需求不足。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大城市化力度。
■人物背景
姚景源是我國宏觀經濟研究方面的權威專家,長期在國家機關任職,曾任商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商業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國內貿易部商業發展中心主任,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他在經濟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對外貿易、三農問題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