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技術、資本是經濟發展中的三個重要生產要素。改革開放后,我國中部省份鄉村生產要素較長時期內呈現單向流出的態勢。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農村生產要素加速回流,并呈現出城市流入農業農村的“逆城鎮化”態勢。
以河南為例,截至2017年,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100萬人,帶動就業累計接近600萬人。伴隨新技術、新農民進入農業農村,有別于城市白領、藍領的鄉村“綠領”群體崛起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瞄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人才回流的機遇,工商資本下鄉沖勁十足。但是,采訪中,相關專家提醒,要警惕工商資本下鄉中“熱投資,冷農民”傾向;建議依靠市場手段調節資本流動,政府既不能盲目以行政手段干涉,也不宜用政策鼓勵吸引投資,要未雨綢繆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三化”村出現“逆城鎮化”
屯莊村,曾是河南省農業大縣杞縣一個典型“三化”村,青壯年外出闖蕩,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近年來,屯莊村陸續開辦了8家企業,不但近一半的青壯年陸續回村,還吸引了600多名外地打工者,村子舊貌換新顏。
2011年起,屯莊村在外闖蕩的“能人”帶著技術、資金返鄉創業,相繼開辦玫瑰特色種植、食品加工、農村電商等5家企業,又引來外地工商資本到村投資3家食品加工企業。目前,屯莊村的8家企業吸引就業近1000人。
吳國慶,湖南省岳陽市人,是屯莊村文軍食品廠的負責人?!?014年,我們企業帶著設備、人員、技術、資金,從鄭州到屯莊村投資建廠,現在已投資1500萬元,來這建廠是因為當地勞動力富余,招工容易,用工成本也較低?!眳菄鴳c說。
企業來了,人氣足了,屯莊村變得生機勃勃。村里泥濘的土路變身整潔的水泥路,路邊裝上了路燈。企業提供贊助,村里群眾辦起了文化娛樂活動,通過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評選,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成為風尚。
屯莊村是我國中部省份人才、資本、技術從單向流出變為雙向流動的縮影。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劉培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工商資本下鄉的大趨勢已經形成,這種逆城鎮化更多體現了國家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視,隨著農民工、大學生、工商企業等到農村創業發展,直接帶動知識、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
本刊記者采訪了解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隨著外需萎縮、一些沿海中小企業倒閉,促使一些有技術、有資本的農民工開始回鄉創業。2015年,隨著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見,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臺,吸引農民工和一些城市資本加速流入農村。
“綠領”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新技術、新農民融入農業農村,一個有別于城市白領、藍領的鄉村“綠領”群體崛起,包括返鄉創業大學生、農民工以及工商企業負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他們有技術、有知識、有資金,致力于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自稱與現代農業打交道的“綠領”。
在今年河南小麥“一噴三防”中,從事無人機植保服務的“飛客”身影遍及中原麥區,現代農業服務盡顯“科技范”,科技高效植保正成為新的“雙創”風口。
“90后”王超運是河南省寧陵縣人,高中畢業干過物流、做過銷售,去年他花11萬元購買了2臺無人機,從事無人機植保。在他看來,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更加高效、便捷,是未來重要的創業方向。
河南省八佰家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建民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2017年以來,通過該合作社共銷售無人機130架,其中近100架銷售給了像王超運這樣的創業青年。今年,周建民通過公開招標接到20多萬畝小麥春季植保訂單,而這些訂單10天內全部由從事無人機植保的青年創業者完成。
除了現代農業服務,隨著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田園綜合體、鄉村體驗經濟等新模式正成為農業領域創業的新趨勢。
“80后”大學生馬海瑞2011年回到河南省平輿縣創業,流轉114畝耕地搞蔬菜生產和林木苗種植,目前流轉土地已達到1800多畝,集特色養殖、休閑采摘、餐飲、騎馬游樂等為一體。
2017年4月,馬海瑞開始在平輿縣李屯鎮建馬場,現有騎乘馬11匹。“節假日是馬場生意最好的時期,返鄉務工青年拖家帶口來騎馬成了一景,高峰期一天接待180人,一天收入5400元。”馬海瑞說。
近年來,新技術、“綠領”融入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直接推動農村電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等發展。農業多種功能正被深入開發,不僅延長和提高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更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警惕“熱了投資,冷了農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第一產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6911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近10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農業農村正成為投資熱土。
長期以來,資本要素單向地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資金短缺成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之一。工商資本下鄉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有需求,資本有動力,發揮作用有空間,但應警惕“熱了投資,冷了農民”傾向。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資本以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名義,跑馬圈地,變相搞房地產開發;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資本規模化流轉耕地后,存在單方面“毀約退地”情況,損害了農民利益。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賀雪峰認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工商資本為了追求利潤,容易在土地上進行非糧化甚至非農化的嘗試,部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偏向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甚至是發展觀光農業,搞房地產業。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忠認為,政府不能單方面看到資本下鄉增加了部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其實在資本下鄉中,有的項目與農民形成競爭關系,可能形成資本排擠農民的現象,不一定能增加農民收入,要警惕“熱投資,冷農民”的傾向。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讓工商資本有序進入農業農村,確保不損害農民利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鄉鎮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
唐忠認為,資本是逐利的,農業屬利潤微薄、風險大的產業,工商資本下鄉不等于資本進入農業,即使進入農業,更多的是進入農業中利潤相對高的加工、流通等環節。如資本下鄉最愿意做的事情是買地,再轉做非農使用,某種程度上“管住土地”就管住了工商資本;這就要求政府嚴格落實現有土地政策,做好土地規劃,確保資本下鄉不走偏,農民利益不受損。
賀雪峰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哪里有利潤,就會有資本進入,不用政策鼓勵。當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容易出現資本的同質化競爭,一旦政策收緊,資本經營容易出現問題,反而會破壞產業生態,造成毀約退地、資本“跑路”現象發生,損害農民利益。他建議依靠市場手段調節資本流動,政府不能盲目以行政手段干涉,但應提前應對規避風險。
劉培峰認為,在農民工返鄉創業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面臨融資難問題,建議支持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擔保融資。在農村閑置集體建設用地規劃方面,鄉鎮政府缺乏自主權,而在承接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工商資本下鄉中,鄉鎮是關鍵承接地,建議賦予鄉鎮政府一定的自主權,以鄉鎮為單位,建設一些小型的返鄉創業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