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十二五”開始的新發展將成為“第二次革命”
時間:2011-05-31 15:58:09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曹小曙  

“第一次革命”我們“革”的是資源、環境、土地、廉價勞動力的“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不同區域。要解決協調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只有進行“第二次革命”!

中國改革開放逾30年,在國家經濟空間格局的形成與發展中出現了不少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城市化的盲目性與區域開發的無序化。城市化盲目性的核心癥結在于,人們忽略了每一個城市的自身發展條件和發展規律,盲目追求擴大城市的規模,造成形式上的城市規模擴大,導致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區域開發的無序化,則突出表現在不應該開發的區域盲目地開發,這種開發的過程,勢必是犧牲昂貴的資源與環境為代價。

在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土地等代價的基礎上,我們終于形成了必須尊重自然的經濟發展格局的思想。經濟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土地資源,未來發展要逐步形成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尊重人地和諧的發展格局。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強調幾大板塊的發展戰略:推進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我省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為“加快轉型升級、構建幸福廣東”的緊迫任務,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提升珠三角,支持東西兩翼振興發展和粵北山區生態發展,統籌海陸開發,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強調要樹立新的開發理念,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規范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水平,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但由于發展的慣性使然以及經濟社會轉型的難度之大,目前全省各區域的發展尚難完全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展。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并沒有真正轉換以資源、環境、土地為代價獲得經濟增長的模式,經濟的增長仍然是以環境的損耗、大量的土地資源占用以及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所取得的。

由于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廣東欠發達地區保留了較好的環境條件、傳統文化、相對充裕的土地資源,從而具備了一定的后發優勢。欠發達地區所保留的一切,使其成為尊重自然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因此可以說,等待與保護也是發展。但是,欠發達地區所保留的資源、環境等優勢,只是一種相對優勢,雖然存在發展旅游等現代產業的可能,卻難以在短期內轉化成真正的經濟發展優勢。欠發達地區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比發達地區更多、更大。

“十二五”規劃所設定的約束性指標,在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具有同等的效力。設定有關民生保障與改善的約束性指標并作具體量化,以這些指標與目標為標準對政府工作進行考核,有利于督促政府與官員更為積極主動地為提升百姓民生福祉作出更大的努力。約束性指標是在預期性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政府意志的指標,是政府在公共服務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對有關部門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實際上,約束性指標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容易實現,因為其已具備實現約束性指標的經濟基礎;但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在現有體制下,實現的難度相對加大。

由于在市場化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發達地區具有相對強勢的話語權,國家政策的制定與發展的路徑一般會向發達地區傾斜,欠發達地區在政策制定上的話語權有時僅僅體現在理論層面。政策的優勢更加突出地體現在經濟發達地區,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均會如此。同時,在市場化進程加快而欠發達地區風險防范能力脆弱的條件下,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價格變動、勞動力損失等天災人禍,都可能使欠發達地區處于更加貧困與發展困難的境地。

如果將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稱作“第一次革命”的話,從“十二五”開始的新發展無疑將成為“第二次革命”。就“革命”的角度而言,“第一次革命”我們“革”的是資源、環境、土地、廉價勞動力的“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不同區域,使得未來協調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將更為突出。要解決協調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只有進行“第二次革命”!

作者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