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獅城崛起的源動力
新加坡1965年建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短短20多年間,從一無所有的第三世界國家成為亞洲“四小龍”,人均GDP都超過了美國,這在亞洲國家中絕無僅有。
彈丸島國新加坡為什么成功?是因為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優越地理位置?是高效清明的政府?是對“儒家價值觀”的信奉?……海南島的陸地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是新加坡的50多倍,其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上千萬人,是新加坡的4倍多。海南應該向新加坡學什么?
首先,新加坡崛起的根本因素是人。雖然以華人社會為主,但具有海洋文化的氣質基因。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使新加坡人骨子里有危機意識,不斷創新和超越成為本能。政府投入的教育經費達到財政支出的20%以上;實施終身教育,全國不論是公務員,還是企業員工每年都有十幾天培訓時間;新加坡國立大學世界排名在北大、清華之前,教育給它帶來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本。
二是高效務實、廉潔清明的政府形象。鐵腕反腐,形成公務員“不想貪、不敢貪、不能貪”的制度環境。新加坡的政府對于經濟起到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政府決策高度科學化,在經濟領域具有企業家精神,專注于專業。
學者胡育在分析新加坡“小國崛起”的原因時認為:它是典型的法治社會,規則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法甚嚴。1966年,新加坡為了在較短時間實現全島整體規劃改造,頒布實施了《土地征收法》,為當時政府強制購買私人土地掃清了法律障礙,為建設花園城市鋪平道路。非自愿、補償較低的“新加坡式強拆”,沒有引起今天常見的強拆引發的社會問題,主要是當時的新政府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嚴格按照事前法律規定的程序,依法進行。通過政府廉潔透明、高效法治的執行力,打消了民眾財富被掠奪私用之疑慮,而不斷改觀的社會環境,又增加了政府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反過來成為政府繼續推進全島改造計劃的正能量。
三是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輕資產型”國家、“開放型經濟”取得成功的經典案例:其貿易總額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與中央對海南擴大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思路相合。
新加坡擁有高度發達的運輸與信息產業、優越的企業總部發展環境,集聚了全球7000多家跨國公司和4000多家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是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擁有世界級的煉油和造船工業)、投資和金融中心、國際旅游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備發展旅游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游“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游客旅游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游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