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的確塑造了一個現代神話,提起迪拜,人們首先想到什么?
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高達828米的哈利法塔?還是世界上最豪華的七星酒店,帆船酒店?抑或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棕櫚島?
世界上再沒有哪個地方能像迪拜一樣擁有如此多世界第一的名頭。
更最令人驚嘆的是,從一個沙漠里的小漁村,到世界上最壕的城市,迪拜只用了短短20年時間。
很多人對迪拜可能都會有一個誤會,這不就是個石油土豪嗎?
其實不然,事實上迪拜整體經濟對石油的依賴不到2%,是中東唯一一個不靠石油,真正實現了多元化經濟的城市。(當然,也不能否認附近石油土豪國的強大消費力對迪拜經濟的積極影響。)
迪拜歷史上的兩個重要轉折點
在發現石油之前,迪拜很窮,人民基本靠賣椰棗、采珍珠維生。
迪拜歷史上有兩個轉折點。第一個自然是發現石油。1966 年,在法塔赫發現了大量石油,迪拜人民瞬間從駱駝背上跳進了蘭博基尼里。
石油為迪拜帶來了第一桶金,但迪拜能實現今天的成就卻絕非是因為石油。
因為迪拜的第二個轉折正是——發現石油快沒了。
這里要特別提到一個人,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迪拜酋長,阿聯酋總理、副總統。
他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的祖父騎的是駱駝,我的父親騎的是駱駝,我開梅賽德斯轎車,我兒子開路虎,他兒子會開路虎,但是他兒子的兒子還會騎駱駝?!?/p>
當其他酋長們在大肆揮霍時,拉希德卻始終保持冷靜,并開始為迪拜石油枯竭而擔憂,一個資源城市會暴富,也會迅速衰落。
用錢“砸”出來的土豪之城
1990年代開始,迪拜啟動了一個以“城市營銷”為核心、以旅游、會展為業態的發展計劃。
但現實卻很殘酷,與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大都市相比,迪拜除了石油、沙漠,幾乎一無所有。
也正因如此,迪拜沒什么心理負擔,采取的方法也是簡單粗暴:拿錢砸。
拉希德把石油換來的財富,加上卡塔爾、科威特等國的資助,投入到迪拜的基礎建設中。 Jebel Ali港、迪拜dry dock、shindaga隧道和迪拜貿易中心,阿聯酋70年代的基礎建設幾乎都發生在迪拜。
同時,自貿區遍地開花,發達的金融體系、驚人的低稅負和對商業最小的干預,讓迪拜的商業環境更加開放。政府相比附近懶散的土豪國也更加高效,吸引了很多跨國企業都選擇把區域總部設在迪拜,使之成為了連接阿拉伯世界和西方的門戶。
由此,迪拜的經濟成功擺脫了對石油的依賴:1975年,石油收入占迪拜GDP的70%,2006年,下降到3%,現在只有不到2%。
高度國際化的生活環境,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人才,無數南亞人、阿拉伯人還有歐美人都選擇在迪拜生活和發展。在迪拜,你可以看到一系列反差鮮明的詞語:沙漠與海水,貧窮與奢華,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
這一切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迪拜。
在迪拜崛起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長遠規劃和苦心經營,僅僅依靠資源或者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南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