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胸痛大學在山東濟南成立”的消息引起輿論關注。對此,教育部回復記者稱,教育部從未接到地方關于設置中國胸痛大學的申請。設立高等院校,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使用規范的名稱。(5月29日新京報新媒體)
當地媒體報道言之鑿鑿,“中國胸痛大學在山東濟南成立”,明確表述“中國胸痛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以提升胸痛教育和研究為目標的高等學校。”由于“校名”特別、另類很快引發網絡圍觀,誰能想到轉眼之間說不是就不是了,不僅省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否認批準設立“胸痛大學”,而且“校長”陳玉國隨即回應這并不是一所高等院校,也沒有擔任校長一說。疑似烏龍的“中國胸痛大學”讓人大跌眼鏡、忍俊不禁。
盡管“校長”陳玉國這表示,所謂“中國胸痛大學”是中國醫促會胸痛分會成員自發組成的一個學術組織,起名時考慮不周造成誤解,顯然很難就此打消公眾輿論存疑,相反背后暴露的某些問題還真讓人感到“胸痛”。
既然學術組織,為什么冠以“大學”之名?而且下設三個學院,分別為胸痛學院、抗栓學院和心衰學院,像模像樣的“大學建制”,若非“校方”自詡,煞有介事的“中國胸痛大學填補了我國胸痛教育的空白,中國胸痛大學的建立,將助力中國胸痛領域的飛躍發展,將為‘健康中國’作出積極貢獻”的報道又怎么會出籠?這不明擺著是忽悠、欺騙的虛假宣傳嗎?
“中國胸痛大學”究竟是拉大旗作虎皮的“野雞大學”,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學術組織”,無疑還有待相關部門介入調查給出定論。有必要追問的是,若是前者,要不是引發網絡圍觀而穿幫,會不會偷偷摸摸地招生、正兒八經地辦學?若是后者,作為醫療領域的學術組織玩噱頭炒作,如此功利浮躁,還能夠嚴謹地開展學術研究,用心去破解“胸痛”醫學難題嗎?甚至讓人不能不懷疑,即使果真是學術組織,有沒有依法登記注冊,會不會就是為了忽悠牟利?
在“野雞大學”滿天飛、“山寨組織”瞞天過海的現實語境之下,“中國胸痛大學”烏龍事件無疑再度給相關職能部門提了個醒。保持警惕、把牢關卡、嚴格監管,防止某些不正規甚至不合法的社會組織,魚目混珠、招搖撞騙,既損公眾利益、又傷業界聲譽,破壞社會誠信和法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