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胡錦濤主席多次在國際公開場合倡導“包容性增長”,顯示了我們黨對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思考、新戰略。包容性增長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南北差距擴大和我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們黨審時度勢提出的戰略思想。包容性增長強調經濟增長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其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意義重大。
一、包容性增長蘊含對天的包容:經濟增長要與自然界相協調
早在19世紀時,恩格斯就曾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儲藏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83頁)20世紀以來,大工業的發展,使人在自然中的活動范圍空前擴大,人對自然的干預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這樣的悲劇在許多地方仍在不斷發生。人類所面對的生態環境正朝著不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向演變,從而引出了所謂“全球性問題”。“全球性問題”的概念最早由羅馬俱樂部提出,主要包括下列交織在一起的綜合性問題:人口問題、糧食問題、不可再生資源問題、工業化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歷史的教訓和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必須協調發展。馬克思在深入研究自然界與人的相互關系之后,明確表述了“人靠自然界生活”的思想,從而揭示了自然界對于人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經濟增長需要人類改造自然,需要對自然資源重新組合以創造物質財富。在人類改造自然時,如何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人與自然協調的問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并不是簡單地維持或恢復某種自然平衡,而是通過人類變革自然的活動,使自然界能為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
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必然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為了實現經濟增長與自然的協調,我們黨先后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系列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戰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又再次強調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2007年9月8日,胡錦濤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明確表明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我們黨提出包容性增長,實際上是對“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統領,是與自然界友好相處的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意味著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倡導包容性增長則意味著經濟增長要與自然界相協調,不能違背自然界運行和發展的規律。
二、包容性增長蘊含對地的包容:不同國家和地區需要協調發展
經濟全球化通過深化國際分工,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然而這種分工也帶來了利益在不同地區分配的不合理,地區經濟水平差距越來越大。這必將導致地區之間的協作難以持續,最終世界經濟也難以實現可持續增長。在地區之間實現包容性增長是經濟全球化的保障。包容性增長之“包容”,在于不是排斥性的增長,既要讓自己發展,也要容忍、允許別人發展,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區、惠及所有人群。
1. 國家間要包容性增長。早在2006年,聯合國就發布報告指出,各國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例如,美國和歐洲現在的人均收入是埃塞俄比亞的35倍,而在1950年,歐美人均收入還只是埃塞俄比亞的16倍。貧窮國家發展緩慢已成為地區沖突、國內戰亂和社會不穩定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發達國家依靠技術和資本優勢,通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全球價值鏈,通過總部與生產基地的分離,把利潤空間微薄的加工和制造產業鏈環節放在發展中國家。這個產業分工的結果,表面上看,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取得表面上的繁榮增長,實際上,發展中國家被鎖定在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庫茲涅茲增長,難以進入依靠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熊彼特增長。這種增長必然帶來利益的不合理分配,早晚會因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枯竭而不能持續,將給世界經濟帶來沖擊。可以說,世界各國共同推進包容性增長對大家都有利。包容性增長為世界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復蘇后,發達國家更應當包容和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胡錦濤主席在國際場合多次倡導包容性增長,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國努力構建和平友好國際關系,積極建設和諧世界的政治訴求,也進一步闡明了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模式。我國積極、主動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本國經濟,表明了我國不僅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而且也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推動者。
2. 國家內地區間要包容性增長。除了國家間經濟增長需要具有包容性,一個國家內部地區發展更需要具有包容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發生了幾次重大的調整。1950—1970年,我國實施區域均衡發展戰略。1971—1980年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過渡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發展進入了高速推進和非均衡發展時期。東部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中,外資大量涌入,經濟迅速增長,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之態勢開始顯露。事實證明,讓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這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必然結果。但由于較長時期的非均衡發展態勢,我國區域間的經濟差距逐步拉大,并帶來了文化、社會心理、生活方式、價值認同的區域差異,這已經對社會結構的調整、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區域統籌發展戰略。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再次提出,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各地區共同發展。我國各地區實現經濟協調發展,不僅有利于化解區域之間的矛盾,而且也有利于我國從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被動分工中擺脫出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構建國內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這需要各地政府有包容性心態,具有包容性增長的大局戰略。
三、包容性增長蘊含對人的包容:經濟增長要與民生福祉提高相協調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開發人力資源、大力促進就業、實現包容性增長”,胡錦濤主席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胡錦濤主席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我國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我國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卻仍然比較低,導致我國經濟增長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而消費動力不足;導致看病難、看病貴,教育不均衡,公共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另外,隨著經濟增長,人們更加關注社會問題,更加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經濟繁榮并不必然或自動導致社會公平、社會公正和社會穩定。從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看,不公平、不公正的增長導致社會危機,使經濟增長停滯、衰退甚至崩潰。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經濟要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必須以提高民生福祉作為前提,否則各種社會矛盾就難以化解,經濟快速增長就難以維持。
四、包容性增長蘊含著和的內容:促進社會和諧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目標
1. 包容性增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大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將其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人均GDP在由1000-3000美元的增長期內,是社會各種矛盾比較充分展現和暴露的時期,被稱之為“社會矛盾凸現期”。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且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矛盾凸顯期,化解社會矛盾成為我們黨工作的重點。盡管2009年我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100位之后,而且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內需的拉動作用不足,發展質量明顯不如發達國家。這決定了我國需要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以犧牲經濟增長來化解社會矛盾。況且社會矛盾化解和民生福祉提高也需要以經濟實力作為保障。然而,經濟增長需要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理想。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大環境中,如何化解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之間的矛盾,考驗著執政黨的執政水平。我們黨在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包容性增長,以經濟發展為主線,以包容性為必要條件,強調化解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可以說包容性增長是新時期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2. 新時期倡導包容性增長需要培育具有包容性的社會心態。包容性增長需要有制度變革來支撐,在國際上需要建立和完善國際經濟新秩序,在國內需要進行一系列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制度的改革需要一段時間,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社會各界都有包容性的心態,我們才能集中精力,進行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的包容性增長。為此,我們必須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
盡管包容性增長是一個新概念,但我們黨一直在實踐著包容性增長。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其本質上來說,包容性增長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與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的,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