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從社區開始。沒有社區的宜居,哪有城市的宜居?很顯然,建設城市就要建設社區,管理城市就要管理社區。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社區,社區就是我們共同的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建設創業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園,把文明城市創建、社會管理創新的著力點放在社區,這種認識是堅定的、一貫的。2007年以來,先后對300個社區進行了標準化改造,配套環衛、消防、警務、計生、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設施;圍繞小巷、小區、小院、小店,辦好亮化路燈、疏通下水、修補路面、清潔環境四件實事;開展“共建文明社區、共創文明生活”競賽活動,發動駐區單位支持社區工作、配合社區管理、參與社區活動、支持社區建設;啟動人民滿意社區建設,改造50個農貿市場、新建50個社區公園、配套50個社區文體陣地、整修100條社區道路、實施100個老舊社區的物業管理。這些新舉措和“組合拳”,立足點都在社區,受益的都是百姓,充分彰顯了執政為民的理念。這些都充分表明,社區建設就是民生工程。
如今,長沙又決定用三年左右時間,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成的老社區進行綜合整治、建設宜居社區,延續了多年來把社區作為創建工作重點的導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好就好在順應民意。誰不希望自己生活的社區環境好一些,管理和服務到位一些。如果總是存在房屋漏水、道路破損、下水堵塞、綠化缺失、違章搭建、油煙彌漫、噪音擾民等問題,還談什么宜居?整治社區環境,是回應群眾的一種關切,更是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
好就好在綜合施策。“五拆、五修、五禁止”是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的系統工程,既包括建好社區、管好社區,也包括便于生活、便于服務。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潤兒的話來說,“整治社區環境、建設宜居社區,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體現了文明城市創建的客觀要求,遵循了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規律。”
好就好在循序漸進。考慮到施工可能會給群眾帶來一些不便,這次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并沒有一哄而上,而是先在芙蓉區文藝新村等4個社區試點,積累經驗,逐步實施。既然是試點,我們就應該多一點理解和寬容,算大賬、算總賬、算長遠賬,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所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劍飛反復強調,“對全市老舊社區進行全面的整治改造,要注重典型引路,把社區改造和群眾受益結合起來,高度重視質量和安全,精心設計、精心選材、精心施工。”
“時間會證明一切”,隨著社區整治的全面實施、社區環境的逐步改善,我們會慢慢體會到:今天的整治是為了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