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長沙市委副書記朱尚同舉報社區市政改造工程勞民傷財,該項改造工程是長沙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部分。長沙稱社區環境整治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并非面子工程勞民傷財,否認一個社區耗資2億,承認改造初期有少數業主抵觸。(5月22日《紅網》)
是勞民傷財,還是造福百姓?一時之間竟然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令人糾結。一邊是前官員舉報,一邊是現政府回應,莫衷一是,讓人難辨真假。不過,政府的回應在網上卻是出現了眾多的質疑聲,并不相信造福百姓這種說法。
是勞民傷財,還是造福百姓?本來是一個很容易厘清的界線,但因為公開的信息不夠,因為最有發言權的市民沒有平臺“說話”,使其成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家務事”,這顯然不是我們所愿意見到的。
應該說,長沙市的回應還是舉出了一些事實。但也不難發現,其信息的披露還是出現迷霧。比如關于“一個社區2個億的投入”的回應,回應說,芙蓉區4個試點社區一共投入8000萬元左右,并非一個社區就投入2個億。這種“自說自話”如何能夠讓公眾相信?為何不公開帳本?只要帳本公開了,一切都清楚了。
暫且相信造福百姓的說法,但當地政府的做法,其實也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正因為關鍵性問題沒有解決,才使得公眾一直抱懷疑態度,再加上前官員的舉報,也引發出一場結論完全不同的爭議。不管結果如何,其實,很需要吸取一些教訓。其一,造福百姓是衡量政府工程的唯一標準。許多工程之所以被斥之為面子工程,就是因為老百姓從中得不到益處;其二,信息應該全面公開。既然是造福百姓,還有何理由不能公開所有的信息?其三,要自始至終接受公眾的監督,要自始至終將民意放在最高位置。那種自以為是的“造福百姓”工程,那種“關起門”來的“造福百姓”工程,無論怎樣對老百姓有益,也缺少了“民意程序”這一關鍵性環節,依然會讓公眾充滿狐疑。
自說自話的“造福百姓”很難說就是百姓之福。好事為何就不能辦得扎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