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5-10 09:51:36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建輝
5月9日,購買包子時誤用支付寶轉賬14萬多元的韓洪偉現身包子店,隨后和包子店店主一起到轄區派出所,派出所核實確認當事人確系韓洪偉,包子店將到銀行將錢轉回給韓洪偉。(5月9日澎湃新聞)
毫無疑問,雖然結局感人,可是這樣的事情還是不要重演才好。誰知道下次那人還會不會和韓先生一樣遇到一位“拾金不昧”的好店主?
如今,各種非現金交易和移動支付已經很普遍,的確給商家和消費者雙方都帶來了諸多便利和實惠,可是對其交易過程的安全問題卻不容忽視。畢竟這簡單“掃一掃”,甚至是直接“揮一揮”賬戶里的真金白銀就出去了,雖然比現金交易更加方便,但往往更容易出錯,并且更容易“犯大錯”。試想你付一萬現金需要多長時間?而使用非現金支付,付一萬塊與一塊錢在流程上幾乎感覺不到區別。這位韓先生不就是這么“中招”的嗎?不信你讓他錯付14萬現金試試,恐怕幾乎沒有一點可能性。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最大程度消除用戶資金和交易安全風險,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呢?這除了要求用戶自己多加小心和錯收款方誠實守信之外,提供資金托管和交易服務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也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
首先,密碼、驗證碼、安全問題以及人臉識別等常規安全手段“一個都不能少”,這自不待言。其次,對單筆大額或連續多筆等特殊支付情形應有級別更高的風控措施和安全提醒吧?對于當事人及時提出疑義的爭議交易也應有緊急的臨時凍結或止付、撤銷交易等措施吧?
可惜很遺憾,韓先生稱他當時付款時并沒接到任何電話或短信提醒,也沒有被要求輸入短信驗證碼。這種交易安全上的重大疏漏,難道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不該承擔一點責任?而且盡管在眾議洶洶之下,平臺最終出面聯系付款方,才使得此事圓滿解決,但從此前報道可知,支付寶客服起初對店主的求助并不理睬,既不愿直接幫助聯系付款方核實,也未能給店主以任何形式的間接協助。
對此,也許可以從支付寶官方服務大廳找到答案:“如您轉錯賬戶無法撤銷打款,您可以通過手機支付寶嘗試給對方留言,或按照打款賬戶名(電話或郵件)聯系對方協商處理。”言下之意,萬一錯付,只能靠雙方協商,而能不能要回錢,就要看對方是否誠信了!
這顯然不夠合理。雖說用戶自己轉錯賬系個人操作失誤,但并不能因此免除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安全托管和交易保障責任,以及事后追索的協助義務。即使是出于保護對方隱私的顧慮,也完全可以提供一條一定程序和條件之下的聲索途徑吧?
總之,保障非現金交易安全,第三方支付平臺不應無所作為。同樣,對任何涉及用戶賬戶資金及交易安全的風險事件與爭議糾紛,平臺也不能只當“一臉冷漠”的旁觀者或“兩手一攤”的“中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