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功能區是指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等多種因素,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具有特定主體功能定位的一種空間單元。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土地承載能力強,環境資源容量大,區位地緣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具有作為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的優勢。如何優化空間布局,進行主體功能分區,規范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是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問題。
●堅持生態優先原則
開發必須以保護好自然生態為前提,發展必須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確保生態安全,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重點實施濕地保護、沿海防護林體系、城市環境改善、沿海標準海堤建設等生態環境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水資源保護區、生態恢復區建設和管理。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好生態環境,為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環境保障。為此,政府要努力推進其職能的綠色化轉型,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建立綠色決策機制,完善綠色法規與政策,實施綠色績效考核和加大綠色投入,確保生態優先原則真正得以體現。
●優化空間開發結構
把空間開發、空間結構作為廣西北部灣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主體內容,認真規劃好經濟區內的每個空間,包括人活動的空間、留給自然的空間、經濟活動的空間、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在此基礎上按照國家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把經濟區的國土空間劃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村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功能區。城市化地區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重點;農村地區把農業作為重中之重,保護基本農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地區分為自然保護區、水資源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
●建立城市間的協作發展機制
進一步明確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的發展定位和城市功能,打破行政分割,增強行政協調能力。完善北部灣經濟區城市間的合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建立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各市的比較優勢,加強協作,功能互補,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區域市場。
●構建合理的產業結構
從區位特點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考慮,重點布局發展臨海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含海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類產業,加快培育石化、林漿紙、能源、鋼鐵和鋁加工、糧油食品、海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物流,以及旅游、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集群,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
●創新土地利用方式
推進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的改革試點,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改革。加強圍海造地的管理和調控,探索海域使用與土地管理相銜接的新機制,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優先安排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項目用地,重大建設項目用地由自治區統籌安排。
●推進金融主體建設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努力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金融運行環境,加快形成區域性金融中心。鼓勵設立新型金融企業和金融服務組織;支持依法設立北部灣產業投資基金、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和發行用于市政建設的債券和信托產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設立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專項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園區、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有關部門財政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應當重點支持北部灣經濟區。
●創新人才開發機制
制定聚集各類專業人才的優惠政策,完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立北部灣經濟區人事改革試驗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控人口總量,引導人口有序流動,逐步形成人口與資金等生產要素同向流動的機制。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