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篇章四、土地與農業——農村經濟繁榮之根本
時間:2011-05-21 14:08:30  來源:史好泉 翟長生 李淑華 李津逵  作者:德州,城市化,統籌城鄉,新農村 

一、土地“質與量”契合——深化改革農村土地管理

■“三三五五”土地流轉模式

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現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推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進,對于維護農民的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要想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土地這個最重要的資源要素必須充分流轉起來。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決定將為未來的農村改革確立方向。

德州市政府積極深入農村,對全市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情況進行專題調研,針對德州農村土地流轉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大力推廣“三三五五”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即完善經濟帶動型、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創辦型、合作社推動型三大類型,實行全程托管型、菜單式托管型、農田承租型三種土地托管模式,采用轉包、互換、租賃、入股、荒地拍賣五種流轉形式,健全農機服務隊、農技服務隊、農資服務隊、勞務服務隊、植保服務隊五類專業服務隊伍,取得顯著成效。其中,農戶自發流轉面積28.11萬畝,占流轉面積的72.5%;建合作社流轉面積7.3萬畝,占流轉面積的18.8%;招商引資流轉面積3.13萬畝,占流轉面積的8.1%;其他流轉面積2426畝,占流轉面積的0.6%。轉包和租賃成為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占土地流轉面積的79.8%。

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38.7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62%,涉及6364個村莊6.04萬農戶。每畝土地平均流轉收益達528.2元,流向設施農業的土地流轉收益較高,平均每畝900多元。已建成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350萬畝,蔬菜播種面積已達230萬畝,果樹面積80萬畝,花卉苗木面積20多萬畝,建成各類規模養殖小區830多個,全市初步形成了糧棉、蔬菜、果品、畜牧、水產、花卉六大主導產業。

■突破用地瓶頸,向“指標”外要地

針對全市建設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每年新增用地計劃指標嚴重不足的現實,德州市國土資源局積極研究對策,通過挖潛盤活存量用地、推進增減掛鉤、綜合運用“點供”政策等措施,向“指標”外要地,破解了土地制約瓶頸,有力促進了轄區經濟社會發展。

確立了“走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盤活力度,走內涵挖潛、節約集約用地”之路,德州市政府出臺了《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挖潛盤活存量土地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的通知》,成立了以分管市長為組長、有關市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開展了房地產閑置用地專項調查清理工作,嚴格依法進行處置,對閑置一年以上未滿兩年的,征收土地閑置費;閑置兩年以上的,由政府無償收回。對批而未供土地,積極查找原因,找出問題癥結并加以解決,盡快供地,不斷提高供地率。建立健全建設用地批后監管長效機制,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時發現和制止擅自降低容積率等低效用地或土地閑置等現象的發生。

“增減掛鉤”工作成為德州盤活農村土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該市通過實施增減掛鉤,共取得建設用地流量指標近4000畝。

■現代化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

德州市從合村之初,就把生產發展作為基礎,加大社區資源整合力度,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集約化和農民組織化,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村莊合并,解除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束縛,搭建了整合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平臺,為規模化種植,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齊河縣于2010年9月啟動了10萬畝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市級萬畝品質蔬菜示范區建設;建成了10萬頭生態養殖基地。全縣約有60%的蔬菜、70%的食用、80%的牛肉銷往濟南市場。規模化的生產使得農業實現了機械化、現代化作業,降低了人力成本,從土地上解放的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到企業工作,多方增收。

村莊合并后,實現了勞動的專業化、集約化。新社區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合作社對農村現有資源進行了整合,把農戶的機器租過來,把在家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成立了機械隊伍、防治隊伍、農民工隊伍,為沒有勞力的農戶提供生產服務。合作社有租賃式(承租農戶土地)、菜單式(農戶選擇澆水、噴藥、施肥等單項服務)、入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3種服務模式。農戶加入合作社,不僅享受服務還享受低價。由于合作社直接從廠家進貨,社員購農資比市場價低20%。農戶享受菜單式服務比自己干活平均省錢10%。

新型農村社區搭建了優化資源配置的平臺。有利于促進城市人才、技術、管理、資金、信息等各類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通過農業品牌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龍頭企業帶動、農合組織拉動等方式,推進農戶、示范基地、農業企業合作發展。德城區的馨秋種苗科技有限公司,租賃德城區黃河涯鎮馨秋社區的1000畝土地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社區村民把土地租給企業后,再到企業打工,獲得雙份收入。政府部門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項目引進、信息咨詢、科技推廣等方面給予幫助,不斷提高科技園區的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樂陵市希森集團、陵縣樂悟集團等,拆舊村建新村,置換出的土地圍繞農業上項目,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產業聯動開發和規模效益,農民變成了現代農場工人,全面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全市有近200家企業與農村聯手,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方興未艾。

■醫療改革配套 ——完善新農合建設

德州市通過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制度措施、優化補償方案、加強信息化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全面落實新農合政策,規范基金籌集、使用和管理,日趨完善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多方籌資的運行機制,群眾參合率、農民受益率、農民群眾滿意度逐年上升。

自2008年開始實行新農合制度,至2010年5月的3年間,全市共400余萬農民參合,報銷補償9.6億余元。全市共有農業人口409.93萬人,參合農民407.4萬人,參合率達99.38%。三年間共籌集基金107760.66萬元,報銷補償96612.71萬元,基金使用率達89.65%。僅2009年一年受益農民就達到365.08萬人次,受益面為86%。

2010年,德州市武城、臨邑兩縣被山東省衛生廳確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方式改革省級試點縣,將逐步實現參合農民看病付費從后付制向預付制過渡。

根據山東省衛生廳下發的 《關于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方式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未來德州將結合新農合制度建設,改革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實現從按項目付費為主體的醫療費用后付制,逐步轉向按單元、按病種、按人頭支付的醫療費用預付制,從而轉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規范醫療服務行為。通過推進門診費用補償總額預付和住院費用補償按病種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試點,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加強新農合基金運行情況分析,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推動新農合的精細化管理。

二、合村建區舉措的實踐創新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村莊合并,改寫了延續幾千年的村莊版圖。以文明、開放、包容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區文化,沖破了部落式居住、宗族式管理的格局,合并帶來的文化融合,讓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步。
科學規劃,結束了農村建設混亂無序的歷史;居住樓房化、配套設施城市化、環境綠化美化凈化,開啟了農村城市化的航程。所產生的效果不僅僅是農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改變農民固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加速城鄉一體化的融合進程。

社區選舉,實現了農民群眾對民主政治的真實需求;干部競崗,解決了農村班子軟弱渙散的歷史問題。村莊合并搭建起農村新的民主平臺,暢通了農民表達民主訴求的渠道,保證了他們用民主權力選擇自己美好的未來。

社區建設,形成了以生活方式轉變促進生產方式轉變的“倒逼”機制,加速了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躍升。這種躍升,在現階段具體表現為土地的加速流轉和規模化經營,進而推動農村土地制度的深刻變革。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不僅要從城市入手,更要從農村著眼,實現城鄉對接,最終實現“一體化”。德州此舉不僅讓村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也通過已有成效驗證了“合村建區”的實踐可行性。“合村建區”被譽為繼土地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黨在農村進行的第三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創舉。

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四大熱點:1、大力度推進轉變方式、調整結構,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3、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破除“二元”結構,4、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公報》中提出:“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德州以合村建區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全符合十七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它為我們未來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模板,闡釋了如何在后發地區推動工業化;如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如何健康地推進城市化等問題。

德州的這項改革,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德州的做法順應了我國歷史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抓住了破解城鄉一體化難題的關鍵點,具有開拓性、創新性和先進性,對于中國廣大欠發達地區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具有示范意義。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