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篇章二、“拆遷有道,民生有源”——城市附近村落的“舊改新”
時間:2011-05-21 13:54:26  來源:城市化委員會  作者:史好泉 翟長生 李淑華 李津逵 

針對城市附近村落依附于城市,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各方面條件相對便利的特點,這類村落的改遷,德州具體實踐中確立了三種模式:

1.對“城中村”改造采用政府組織統拆統建的模式。各縣市區駐地的城中村,由政府組織拆遷安置,騰出土地對外出讓開發,所得收益用于補貼農民購房。這種模式使得政府、村民都受益。

2.鄉鎮駐地采取沿街開發模式,市場化運作,從收益中提一定比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或補貼農民。

3.近郊村采取企業和社區聯建模式。企業出資對社區進行開發改造,農民用宅基地換住房,騰出的土地留做企業發展用地,農民還可以在企業就近就業。這種模式實現了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的雙贏。

面對城市改造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拆遷”和“民生”是重中之重。解決好這兩大問題,對于城市的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結合開發區案例分析

■“萬千村民喜迎拆遷”——拆遷有道

德州經濟開發區1998年正式啟動,實行“區管鎮”的體制,現轄4個鄉鎮:宋官屯鎮、趙虎鎮、袁橋鄉、抬頭寺鄉,共有199各行政村,總面積為318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作為第一批試點地區,開發區積極應對,采取了政府組織統拆統建的模式,解決了農民最關心的民生、就業、住房、集體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讓農民參與德州城市化實踐中來,分享城市化帶來的成果。

■多種補償方式的有機結合

土地補償,貨幣補償與留地安排。貨幣補償:按照國家政策,給予農民土地出讓金補償和地上附著物的補償。留地補償:開發區管委會認真探索,確立了“資產性”的征地補償模式,即在征地的同時,既有貨幣補償又有留地安排。補償標準為3萬元/畝,同時預留土地面積:村總人口數×0.147(畝),將兩種補償相結合,將土地補償款和預留土地用來興建集體物業,采用訂單方式出租給企業使用,村集體按月收租,并將這部分收入用于村民保障。

實施舊村改造,直接讓利于民。開發區對舊村的改造方法,采用“以村為單位,整體改造”的模式,即拆除村民原來的宅院式住房,統建安置上樓。在開發區政府統一協調下,由開發區管委會下屬的開建房地產公司負責項目的規劃和建設,開發區、鎮政府和村兩委負責制定舊宅補償方案和新房分配方案,最后經過全體村民同意,整村村民上新樓,開建地產公司再在原來村落的土地上進行商品房的開發。

拆遷的按院補償。拆遷過程中,為了避免按照住房面積補償造成農民大面積違規搶建的現象,開發區制定了“按院補償”的補償辦法:即以農民合法分配的18×20(360平方米)的標準宅院為一個補償單位,每戶宅基地補償15萬元,體現了向弱勢群體傾斜的政策導向,避免了村民為擴大補償面積而在拆遷前的“搶建”行為。這樣的補償辦法遭到極少數建房數量較多的有錢“富裕戶”的不滿和抵觸,甚至也出現上訪事件,對此,開發區許主任表示,歡迎上訪。由于這樣的補償方法受到大多數村民的擁護,上訪者最終主動積極尋求與政府的“和解”,有村民戲稱為此舉為“打土豪”。按院補償有效的解決了拆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新房安置。新房安置方式,目前屬于吸取第一代經驗而改良的“第二代方案”,是產權置換的模式,基本步驟是根據戶和每戶的人口制定上樓安置的建筑面積。按“人+戶”政策,每人40平方米,再加每戶40平方米。典型的三口之家就可以分到160平方米(40/人×3+40/戶=160平方米),也就是兩套80平方米的住房,按此標準購房,購房金額為10.88萬元,新房的購房款大大低于舊宅補償款,一般村民均選擇8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的房型各一套,所要支付的總房價約為14萬元。也就是保證每戶居民能獲得人均50平方米以上的樓房,能剩余5-6萬元補償款;人口較多的戶可獲得兩套房產。此外,成立市場化控股的房地產公司,作為政策工具,擔負公共職能。

■政策落實,責任到位

“百局幫百區、百企連百區、領導干部包社區”。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市直工作組進駐社區,各級干部及時進入角色,真蹲實駐,真幫實扶,積極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各派出單位立足職能,發揮優勢,為幫扶社區真心實意辦實事、全力以赴解難題。在短時間內將結對幫扶的90個農村社區,用地規劃和建設規劃全部完成,其中78個社區開工建設,其他社區正進行搬遷或土地平整工作,其中武城、城區、禹城、寧津、平原、齊河6個工作團所幫扶社區已全部啟動。全市近200家企業積極與社區結對,充分發揮資金、管理、人才、技術、信息等優勢,參與社區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通過社區建設,用獲得的騰空土地壯大企業規模、興辦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生產基地等,實現了企業與社區雙贏發展。各級領導按照對口包社區的分工,積極參與,主動工作,深入社區進行調研,組織召開現場辦公會,了解社區情況,在宣傳發動、規劃制定、社區建設等方面給予具體指導,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了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

■保留村鎮原有文化

拆村建區,村民關心的不僅僅是地理面貌的改變,住房的安置,還有各村延續上百年的文化傳承。建區過程中,讓新社區延續傳統鄉村文明的記憶,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文化遺產,堅持鄉風民俗不能丟、文化特色不能少、規劃標準不能低、田園風光不破壞,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生態性、生產性、生活性的有機統一。目前,在德州全市合并而成的新社區中,90%沿用了老村名。特別是對一些有傳說、有來歷、有故事的村名,像化牛李、清明寺、龍潭等,都被保留沿用。在建設新農村中不但沒有損毀舊村文化,還加強了保護和修繕,讓“新農村”傳承了“老文化”,借助合村建區挖掘歷史文化,開發了農業旅游資源。

二、長效可持續的機制——民生有源

■集體資產有效監管和再升值

如何讓農民既住上樓房、更鼓起腰包,是德州市在合村并建社區過程中關注最多的問題。對征地補償款德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最初采用了“一級所有、三級管理”即:村集體是補償費用的所有者(一級所有),資金的監管由開發區管委會、鎮政府和村集體共同執行(三級管理),用征地款的銀行利息來養活農村,改善失地農民的福利和保障,但因為銀行利率的降低,收入減少,利息收入已經不能解決失地農民的福利保障和實際問題。

既然一次性的拆遷補償不能永久解決村民的后續生產生活問題,如何使每戶村民的收入都有“源”可依?如何使村民集體資產成為“會下蛋的金母雞”——不但不流失還增值?這成關系到村民切身利益、關系到社區長久穩定的重中之重。對此,市政府要求通過村民選舉,選出村民信任的人對集體資產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并且進行全民監督;鼓勵社區合理利用資金進行再生產,參與企業興辦、商業項目投資;利用預留土地,建設街區“門面房”、商品房租售。例如:宋官屯村利用土地補償金6000多萬元。建設沿街商貿樓和標準廠房10多萬平方米,年租金收入500多萬元,年人均增加收益3000多元。此外,還鼓勵企業直接參與新農村建設,實現共同發展。

■村民就業,增加收入

開發區在建區過程中,除了拆遷補償,資產性征地補償模式,還將村集體的補償與舊村改造結合起來,對舊村改造中征收的集體所有宅基地,按一定比例返還經營性商品房。在政府調配下,將一些最具價值的“金角銀邊”經營性用房,給予村集體,沿街物業的商業價值為年平均租金100元/平方米以上。此外,村集體建物業,向外出租給企業使用,開辦職業院校,村集體投資建設企業工廠等,這些既增加了效益,又給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開發區還建立就業扶持機制,引導原村民逐步融入城市。采取了政策引導,企業安置;強化培訓,向企業推薦;提供公用事業型崗位;創造條件,鼓勵自謀職業等方法解決失地村民的就業問題。

■村民保障和福利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最終受益者是村民。開發區用集體資產收益,以集體為主體,為失地農民提供四類保障: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養老保障;三是住房補貼;四是社會福利。通過這些社會保障機制,確保了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對失地農民采取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集體福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項:(1)對55歲以上的失地農民,每人每月有所在的村委會發放面粉40-50斤,生活補助50-100元;(2)55歲以下的失地農民,每人每月由所在村委會補助面粉40斤;(3)物業費、取暖費等實行集體補助;(4)每逢過節,發放各種福利。這些基本的福利保障,已經使得超過50%的開發區原村民收益,其它村民福利正在完善中。

經過一系列“舊改新”措施,作為城市發展“毒瘤”的城中村臟亂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整齊,配套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居民社區;社區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開發區一個普通失地農民為例,改造以后有四種收入方式:一是土地補償金收入;二是以各種社保福利形式實現的集體不動產財產性收入;三是就業勞動工資性收入或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營性收入;四是家庭房屋出租財產性收入。其中絕大部分收入會隨著開發區的不斷發展而持續穩定的增長。村民的各項福利和保障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市民,學生上大學甚至不愿意遷走戶口……村民對目前生活的滿意度達到90%以上,幸福指數大幅提高。文化氛圍更加濃厚,這些不僅有利于城市的經濟繁榮,市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體現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三、簸箕劉村案例

簸箕劉社區居委會是200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通過村莊改造由原來簸箕劉村改建而成,命名為簸箕劉盛和景園小區。小區位于德州市東方紅路以北、康博大道以東、躍華中學西鄰。共有居民1547口人,496戶。村屬企業3處,集體經濟總資產達5億元。近年來隨著合村建區,居民各項權利得到保障,集體經濟不斷擴大,居民待遇不斷提高,居住環境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

■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自1998年開發區啟動建設以來,簸箕劉村積極響應,成立了“簸箕劉工貿開發有限公司”、“宏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電動車批發市場”等村屬企業。以集體企業為發展平臺,經過多年努力,“簸箕劉工貿開發公司”建設商住樓7萬多平方米,每年實現租金收入230多萬元。2萬多平方米的北方電動車批發市場已經形成規模,70多家電動車銷售商入住市場。2009年,宏圖建筑公司承攬建筑工程30多萬平方米,建安量達2億元以上。07年、08年連續兩年完成稅收均超過500萬元。09年集體經濟收入在1500萬元以上,實現上交稅收1500萬元以上。

■居民待遇不斷提高

自2001年開始,村集體每月定期為全村村民發放生活補助。僅生活補助費發放每年達140萬元,每年春節和中秋節給村民發放福利達60多萬元。每年為中考、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發放獎學金5萬多元。2007年在給村民加入農村合作醫療以后,村兩委又制定了《簸箕劉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對治療費用超過1萬元至10萬元以上重特大疾病的村民給予報銷醫療費15%至30%的經濟救助。到目前,村集體已救助村民30人次,救助總金額32余萬元。2010年1月1日開始,所有居民的生活補助費實行新政策:女55歲、男60歲以上,每月由170元提高到300元;40歲以上,每月由120元提高到200元;40歲以下,每月由50元提高到100元。

■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制量化實施

2010年11月5日,經過多次協商修改,出臺了村民股東福利發放的實施方案,保障村民權益:
(1)《簸箕劉社區居委會集體資產股份制量化實施方案》自11月1日起正式實施;
(2)股東生活補助費按實際配股數額月3‰發放;
(3)兩節福利費每次按實際配股數額2‰發放;
(4)冬季采暖補助按實際配股數額5‰發放;
(5)60周歲以上股東每年按13個月發放生活補助費。
簸箕劉社區居委會“股金證”正在制作中。

■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整村短期內完成了整村拆遷任務,改善了居住環境,2009年3月,接到上級的拆遷任務后,在面臨眾多困難情況下,歷時27天完就成了整村1859口人、400多戶的搬遷、拆遷任務,騰空原村莊占地500余畝,為進一步完善文體中心建設用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德州市優化建設環境帶來積極的影響。

■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居委會兩委積極引導、鼓勵居民參加文化活動,舉辦了“德州市第三屆文化藝術節”、“開發區團拜會”、“開發區元宵晚會”等多次活動,在搞好物質文明的同時,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
簸箕劉社區居委會堅持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理財、民主決策制度,堅持每周一召開干部聯席會,黨員每月開一次例會,堅持村民代表會和一事一議制度,在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以后,制訂了社區未來發展目標:用2—3年的時間,努力讓簸箕劉每一個家庭資產過百萬元,把簸箕劉建設成為一個經濟實力雄厚、居民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村。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