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歐洲航海家的地理大發現,開拓了貿易線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開創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全球化時代。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戰略。新加坡《聯合早報》曾有評論文章說:“一帶一路”倡議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地理大發現。該戰略一旦變成現實,將構建起世界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涵蓋全球超過60%的人口。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內陸文明古國,而包容海洋文明,發展海洋經濟,從地區性的發展中國家變為全球性的富裕強國,是走向復興的必經之路。“一帶一路”國家頂層戰略,順應了兼容內陸和海洋文明的時代需求。當不斷延展的高鐵路網像大動脈一樣串連亞歐大陸板塊時,中國的海洋經濟也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晉升國家戰略而步入快車道。沿海城市群的發展,則是“海上絲綢之路”和新時代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載體。
隨著中國城市化向縱深發展,呈現出兩個重要方向,一是城市群建設,意在模糊城市的行政邊界,彼此間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另外一個方向是新型城鎮化,進一步模糊城鎮與鄉村的邊界,解決集聚式城市化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有人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但在筆者看來,中國這么大,各地的城市化進程面臨復雜性和多樣化局面,我們既需要特色小鎮,也需要城市群。
有人擔心城市和人口過于密集將導致資源負荷過重,帶來城市病。從東京灣大灣區的歷程來看,當東京大都市圈人口達到1~2千萬時,人們都曾擔憂大城市病不得了。但當人口超過3千萬后,其大城市病反而沒有那么明顯了。因為東京提高了高密度人口聚集下的管理、運營能力。從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到日常管理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斷提高。人口和資源、產業的集聚,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對于沿海城市群的建設,2017年全國兩會已經寫進了總理工作報告,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將全面整合珠三角的資源,促使香港澳門與內地更緊密合作,形成優勢附集效應,進而發展成全球頂尖的創新型大灣區。同樣瞄準大灣區建設的,還有成功把特色小鎮向全國推廣的浙江。浙江近期發布了總投資高達1.5萬億元的120個項目,計劃五年內把杭州灣大灣區做出國際影響力。
此外,從南到北,沿海地區還有北部灣灣區、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山東半島灣區、京津冀環渤海大灣區正蓄勢待發。在《城市化》編輯部召集的第26期城市化茶會上,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曾感慨:“中國具有個性的城市和沿海城市都太少了。例如山東沿海城市密度僅及地中海北岸的二十分之一。從世界的城市發展史看,好城市具備以市場為主導、擁有自主權、產業多樣化、創新動力強勁、緊湊空間、功能混合、宜居等要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沿海城市群城市還有廣闊空間,大有可為。遼闊的1.8萬公里海岸線上,多個城市群建設國際大灣區的號角已經吹響,新一輪投資建設的風口已經出現,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詳見
http://bj.leju.com/news/2018-03-29/17496385060165678576427.shtml?wt_source=nsearch_ssjg_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