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2 09:39:46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陳作兵
日前,網上國內某醫院的一份成績單,引起了網民的爭議。在2017年度醫院表彰大會上,該醫院自豪地披露了一組數據:床位接近1萬張,年門診量700萬次人左右,年手術臺次36萬人次,業務收入輕松突破百億。
如果把醫院當做一個上市公司看待,這確實是一份令人滿意的年終報表。然而,作為一家以人民群眾健康為核心的非盈利性公立醫院,部分網民對這份成績單做了另外的解讀。
這幾年,我國的醫療投入和醫療資源的擴展力度都已經非常大,但是,為什么到醫院就診的病人沒有減少,反而日益增多呢?國內某醫院的日門診量,據說已經突破了每天4萬左右。這是加大衛生投入的初衷嗎?如何切實提升群眾的就醫獲得感,2018年,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期待:
其一,醫療改革方向問題。全國的衛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衛生工作重心必須轉移,以“健康”為中心,替代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現在醫院從事的檢查、手術、吃藥等臨床工作,只是健康工作中的一環而已,這就會大大減少三甲醫院醫療壓力。
其二,分級診療。目前中國醫療困窘的現狀不是資源的缺乏,而是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某些三甲醫院擁擠不堪,而社區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為什么?缺失一個全科醫學和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社區簽約醫生制度。一家床位近1萬每天門診量幾萬的醫院,絕不是三甲醫院的目標。醫療資源下沉,分級診療,是醫改的關鍵。
其三,政府對醫療的投入應當大幅度增加。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在全世界范圍內相比,還處于一個相對滯后的位置。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必須到位,公立醫院院長也不必為醫院的發展和“油鹽醬醋”做稻粱謀。
每年的醫院工作會議上,成績單曬哪些內容,尤其重要。大型公立醫院就應該多曬新技術突破、新設備研發、新課題申報、重大疑難疾病解決能力、對基層的培養等等,基層公立醫院則應該曬在社區解決了多少常見疾病、服務了多少慢性病人,做了多少次健康巡查、健康宣教等等。這也才是公眾的真實期待。
(作者系醫學博士,浙江大學醫學院康復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康復醫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