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近日報道,鄉下的婆婆來北京做手術,花錢不少。出院前醫生給她開了證明,告訴她憑證明回去可找“新農合”報銷。婆婆苦笑說:“算了吧,還不夠生氣的。”原來,他們那兒想報銷藥費,必須去醫院買鄉長親戚“研發”的膠囊?!安还苌恫《际沁@藥,一次就得花六七百元。看人臉色、吃劣質藥、花冤枉錢,藥費能報銷回來多少還不好說?!逼牌鸥锌?也不知國家給咱農民的錢,都肥了哪些人!
“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邊就走樣了”。這是人們常聽到的一句話。鄉下的婆婆面對的“新農合”報銷走樣,讓人五味雜陳?;蒉r資金是惠農政策“落地”的保障。涉及惠農政策的任何一分錢跑冒漏滴,都將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直接影響到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國家的“惠民政策”接連不斷,國家通過采取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方式,加大“三農”的扶持補貼力度,但我們也需要深入研究一下,看看能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的有多少?又有多少惠農政策因“最后一公里”出差錯?
有的人怕群眾弄明白政策,找政府要錢“鬧事”,就采取不問不說的辦法。不是主動地把黨的好政策送到田間地頭,而是設法堵塞信息渠道?,F今宣傳政策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村頭的墻報、宣傳車,等等。可在一些地方,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農民存在聽不見、看不到的現象。
“惠民政策”和基層群眾見不了面,是因為有些地方并沒有及時地把“真金白銀”送到群眾手中。表面上看,扣留“惠民政策”是辦事拖拉、效率低下,實質上是心里沒有群眾、不關心群眾疾苦。更深層次上看,是為了截留黨和政府給群眾的利益,將本來屬于群眾的實惠,“雁過拔毛”變成了一些小集團甚至個別人的實惠。這種做法的危害性恐怕不比貪污受賄小,因為它除了經濟上的危害外,更嚴重的是損害了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造成了惡劣的政治影響。
避免惠農政策毀在“最后一公里”,需要加大打擊力度。要敢于打擊貪污腐敗,給貪腐者以痛感。警鐘常敲,可以給人以提醒;對腐敗分子進行嚴懲,讓貪腐者欲哭無淚,會讓一些貪腐者打消貪腐的念頭。在基層,涉及到惠農的腐敗案件也許所涉資金數額不大,是小案件,但農民利益無小事,切莫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