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相繼公布2017年經濟數據,四個城市經濟增長各有千秋。
其中天津經濟增速為3.6%,是可查數據1993年以來的最低值。重慶2017年經濟增速為9.3%,也是15年以來首次個位數增長,但仍排在全國前列。
同期,京滬經濟增速不高,2017年兩地經濟增速分別為6.7%、6.9%,相比去年分別低0.1個百分點和持平。與天津、重慶不同的是,2017年京滬的規模以上工業比2016年加快。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工業所研究員陳耀認為,四大直轄市本身條件就各不一樣,所以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在新時代四個城市要抓住機遇,在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高端產業和科技創新產業方面要為全國做出表率。
四大直轄市經濟為何分化
四大直轄市2017年的經濟情況與往年相比差別較大。
1993年以來,天津多年持續經濟兩位數增長,從2010年到2013年,天津曾連續三年保持全國GDP增速第一,增速為12.5%-17.4%之間。重慶從2002年以來多年經濟保持兩位數增長,2014-2016年重慶經濟增速持續為全國第一,增速在10.7%-12.5%之間。不過,最近幾年重慶和天津經濟增速有所放慢。
天津社科院城市所所長蔡玉勝認為,現在各地追求高質量發展,要先卸掉增長的包袱,天津經濟放慢正常。與全國的產業創新發展速度相比,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慢,一些傳統的重化工業又受到環保限產各方面的影響。
蔡玉勝說,從全國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個明顯的分化,南快北慢的情況很明顯。整個京津冀除了天津,北京和河北從經濟增速來看也低于全國水平,反而南方如深圳、杭州發展的速度就很快。
天津經濟放慢,與過剩行業去產能有一定關聯。2017年,天津鋼材產量4373.97萬噸,低于上一年鋼材產量8667.05萬噸的水平,在2017年鋼材價格上升比較快的情況下,鋼鐵去產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不過,天津也有部分產業發展加快。2017年天津汽產量83.33萬輛,高于2016年的52.91萬輛。
重慶2017年經濟增速低于上一年,與汽車產業的貢獻下降有關。2017年重慶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為6.2%,低于上一年11.2%的增速。不過,重慶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9.6%,在全國仍非常靠前。
陳耀認為,目前重慶傳統行業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競爭比較大,需要加快結構升級,計算機等新的產業也還需要提升研發和創新能力。
京滬多年來經濟增速在7%以下,與全國經濟增速接近,但是也有新情況。2017年京滬兩地經濟增速分別為6.7%、6.9%,與去年相比變化不大。而2017年全國經濟增速為6.9%,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鄧智團認為,上海的經濟增速很早就降下來了,動能轉換完成的比較好。已經開始有新的動能出現,上海屬于高質量發展路上的先行者,它的速度保持在這個水平也是不錯的。
分析人士認為,北京經濟增速比全國水平略低,最大的原因是其正在推進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很多企業外遷,拖累經濟增速,但這也是北京主動的選擇。
城市間不單是經濟競爭
2017年北京、上海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為5.6%、6.8%,分別比上一年高0.5、5.7個百分點。2017年天津、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為2.3%、9.6%,分別比上一年低6.1、0.7個百分點。
鄧智團認為,上海工業加快是因為產業結構調整比較早。上海未來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新的動能和增長點在哪里,在建設自貿試驗區、科教中心、國際大都市的背景下,城市間已經不再純粹是經濟的競爭,還包括營商環境競爭。
鄧智團表示,天津和寧波類似。10年前寧波是一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實力與杭州差不多。但近些年,由于杭州金融和互聯網等新經濟的興起,杭州已經遠遠跑在前面。
京滬工業加快,與重點行業加快發展有關。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8%,高于上一年的8.5%速度,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0.8%,高于上一年的1%增速,但是北京汽車制造業下降2.9%,低于上一年的25.6%增速。
上海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6.8%,增速同比提高6.0個百分點。其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增長7.6%(2016年是-2.2%),汽車制造業增長19.1%(2016年是12.6%),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增長1.8%(2016年是-0.3%),精品鋼材制造業增長2.0%(2016年是-5.5%),成套設備制造業增長4.2%(2016年是-2.6%),生物醫藥制造業增長6.9%(2016年是5.9%),均比上一年加快。
天津2017年在鋼鐵等傳統產業放慢時,也有部分行業加快,比如部分高技術行業,不過比重仍待提高。
蔡玉勝認為,現在各地發展有差異,下一步天津還是要通過創新要素的投入,實現營商環境的改善。天津要逐漸來優化結構,而不能單純依賴于單一的國資企業或者重化工業。
鄧智團表示,出現所謂“城興人,人興業”現象,一改以往“業興人,人興城”的城市發展和競爭模式。實現以改善城市環境來吸引人才進而發展新興產業,即以提升城市吸引力來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應當成為地方政府推動城市發展的新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