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菜賤傷農”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提高蔬菜生產的組織化和規模化,改變蔬菜生產分散、自發性強、適應市場能力弱的局面
近期全國大部分蔬菜價格明顯回落,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菜賤傷農”的現象,上海、鄭州等地出臺了綠葉菜成本價格保護體系、蔬菜最低收購價等措施。這些措施在兼顧市民消費承受力的同時,保證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蔬菜市場的供應,為穩定菜價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流通環節加價太多的問題必須正視。實際上,目前中間環節成本過高,并不是簡單的環節多少的問題,而是一個宏觀的商業流通及物流結構與體系的問題。“掐掉環節,未必能掐掉成本,最終很可能是成本搬家”,優化蔬菜流通環節應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渠道和方式。
在北京,讓菜市場回歸公益性的嘗試已經展開。近期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有限公司已與豐臺區、海淀區、西城區和朝陽區合作,由地方政府出2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的地方,供新發地新建并運營100多個便民菜店,其蔬菜價格只在批發價的基礎上加20%的運輸和人工費。
目前來看,上述措施對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問題,應該說效果比較顯著。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提高蔬菜生產的組織化和規模化,改變蔬菜生產分散、自發性強、適應市場能力弱的局面。提高蔬菜產銷的組織化程度已成為不少地區穩定菜價的做法。
山東濰坊部分農民組建了蔬菜合作社,這種組織模式成功地克服了本輪菜價的劇烈波動。濰坊市硯祥有機蔬菜合作社有成員600多戶,近2000多畝地。合作社負責種子、化肥、農藥、種植技術和面積等方面的指導,農戶生產1萬斤蔬菜,必須保證8000斤以上供應到合作社里。由于價格普遍高出市場菜品0.2—0.3元,加之年底合作社返利,并且化肥、農藥集中采購成本較低,合作社成員每斤蔬菜可多受益0.4元。蔬菜的銷售全部由合作社負責,銷路比較暢通。合作社每年還會根據市場供貨量的大小,決定和分配農戶種植的品種和面積,一般農戶種二三種菜,這樣可以分散個別品種價格波動的風險。
我國農業合作社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分散型農業及批發市場式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在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轉變。因此從實際出發,我國可考慮以信息化來彌補農業組織化、規模化之不足,加強涉農信息的采集與加工,使之成為可使用的信息,并形成全國性的平臺。
應該說,目前農產品市場信息監測和預警還相對較弱,往往市場信息反饋回來時,新一季的播種可能已經下地。市場有不可預見性,但政府不能只是“滅火隊”,基層政府部門對市場做好進一步的服務引導并形成長效機制,也是穩定菜價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