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陜西:堅持統籌協調 建設“兩型”社會
時間:2011-05-16 11:45:02  來源:求是理論網  作者:趙樂際  

能源資源富集是陜西發展的優勢之一。近年來,隨著國際能源市場需求的持續攀升,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陜西加快了能源資源集約開發的步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能源化工成為重要支柱產業。2010年全省煤炭產量3.61億噸、占全國11.1%,石油產量2594萬噸、占全國12.8%,天然氣產量223.47億立方米、占全國23.1%,煤礦平均回采率65%、石油采收率25%、原油和成品油管輸率75%,能源化工業總產值、利稅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5.8%和73.9%。

陜西的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陜北和渭北一帶,這里既是生態脆弱區,也是革命老區和貧困人口集中區。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胡錦濤總書記“珍惜資源、深度轉化”的指示,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協調開發與保護、集約與節約、速度與效益、強省與富民等關系,加快破解局部環境約束突出、節能減排壓力增大、群眾收入水平較低等難題,走出了一條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新路子。

在加快發展中促進轉型。科學發展是解決陜西一切問題的關鍵。我們立足省情實際,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堅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機統一,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推動轉型升級,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區域發展戰略上,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新形勢和陜西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及時將“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發展、陜南突破發展”深化為“關中創新發展、陜北持續發展、陜南循環發展”,突出主體功能定位,加強橫向協同聯接,啟動建設西咸新區、陜南循環經濟聚集區,促進了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在資源開發模式上,按照“大資源、大布局、大轉化、大產業”的方向,加快實施煤向電力、煤電向載能工業、煤油氣鹽向化工“三大轉化”戰略,按照就地轉化50%的要求安排新建煤炭項目,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載體推進集聚集群,加快石油化工精細化發展,努力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目前,府谷廟溝門6×6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北元化工100萬噸聚氯乙烯、彬長180萬噸煤制甲醇、楊莊河煉化等一批煤油轉化綜合利用項目先后開工建設或投產,陜西能源化工產品結構單一、以生產銷售原煤原油為主的格局正在逐步改變。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堅持三次產業互動聯動、能源與非能源相互支撐,做大做強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優勢特色產業,改造提升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文化旅游和現代物流業,初步形成了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資源開發中保護環境。陜西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統籌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注重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事關全省長遠發展。我們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積極倡導節能環保理念,嚴把新建項目環境準入關,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努力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雙贏。著力推進節約節能,抓住建設全國低碳示范省契機,推進銅川等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加快韓城龍門、神木錦界、渭北生態農業區等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建設,狠抓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和企業節能降耗,堅決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十一五”關閉小煤礦120多處,關停小火電155萬千瓦,淘汰落后產能5596萬噸標準煤,全省萬元GDP能耗下降20.21%。著力加強治污減排,實施重點工程,綜合治理工業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完善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范圍。5年建成和在建污水處理廠94個、垃圾處理場90個,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同比削減15.55%和12.18%。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長江和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快資源開發塌陷區綜合治理,加強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和防沙治沙,建園林式城鎮,促進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諧。5年造林246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37.26%提高到41.42%。渭河是陜西的母親河,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順應沿岸區域發展需求,制定渭河全線整治規劃及實施方案,決定利用5年時間、投資600多億元,全面推進渭河防洪保安、生態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努力把渭河打造成橫貫關中、造福三秦的生態長廊。目前,我們正在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為主題,舉辦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展示世界各國園林藝術之美,倡導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在產業升級中自主創新。陜西科教實力雄厚,擁有100多所高等學校、1000多所科研機構、100多萬科技人員。我們認為,這是支撐全省未來發展最寶貴的戰略性資源,只要用好用足這些資源、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使隱性科技潛力轉化為顯性發展實力、豐富科技資源轉化為強大發展動力,就能促進陜西經濟社會更長時間的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盯市場有效配置國有與民營、軍工與民用、院所與企業科技資源,依托產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力求依靠創新促進升級、通過升級帶動創新。以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采取政策傾斜、投資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強化資源開發、能源轉化、環境保護等領域科技攻關,加快輸配電、煤炭開采洗選、石油天然氣鉆采輸送、風電、核電等裝備研發制造,獲得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DM-TO、醋酐聯產醋酸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低溫干餾蘭炭生產、煤系固體廢棄物制備生態膠凝材料等成果國內領先。以搭建成果轉化平臺為載體,加快建設省科技資源中心和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組建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等6個工業研究院,引導創新要素向基地、園區和企業聚集。探索國有大企業牽頭、中小企業承接、民營科技企業參與的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金風科技、比亞迪、國核寶鈦鋯業、陜柴重工等骨干企業技術水平達到國內一流。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重點,實施資源型產業低碳改造工程,加快煤炭、電力、冶金等行業技術升級,全省火電脫硫除塵設備安裝率69%,新建大型煤礦全部機械化作業,二氧化碳驅油、油田注水等先進開采技術加快應用,煤炭、石油就地轉化率分別達到30%和35%。

在改革開放中增強活力。我們感到,改革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完善、開放水平不高,是陜西與沿海發達地區的主要差距,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更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釋放活力、增添動力。深化國有企業特別是能源化工企業改革,抓好兼并重組和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持各類投資主體互相參股控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金鉬股份、西部材料、陜天然氣、興化股份等10家企業成功上市,延長石油集團成為西部首個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省屬企業,煤業化工集團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5年增長450%。大力推進全省多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幫助解決資金、土地、技術等突出問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和商貿流通領域,參與政策性住房、社會事業和市政公共事業的發展,鼓勵大型資源類企業通過產業配套催生中小企業。“十一五”全省中小企業增加13.29萬戶,非公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9.5%。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組建長安銀行,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加大新興、節能、環保等產業支持力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信貸投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順職能關系,精簡審批事項,促進政企、政資、政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積極打造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一方面,發揮歐亞經濟論壇和西洽會、楊凌農高會等平臺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加強同央企合作,促進國內外領軍企業投資我省能源資源開發;另一方面,支持陜西企業走出去,在更大范圍配置資源、拓展市場,陜西有色集團成功收購儲量價值50億加元的加拿大育空鋅礦,延長石油集團積極參與泰國、中亞等地油氣勘探開發。

在共建共享中富裕百姓。建設“兩型社會”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參與,共享資源開發成果是廣大群眾的迫切愿望。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富民為要,在資源開發中既見物更見人,加大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突出問題的力度,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加快民生工程建設,從2008年起實行民生工程預算,當年投入330億元,2009年投入403.7億元,2010年投入420.29億元,今年全省將新增財力的80%主要用于民生建設。實施蛋奶工程惠及263萬寄宿中小學生,對435萬農村已婚育齡婦女和270萬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解決66.47萬戶住房問題。資源開發地區先行先試,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神木縣推進全民免費醫療,吳起縣、府谷縣延長免費教育年限,受到群眾歡迎和社會好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水路電氣等基礎設施,推進改水、改廁、改圈,做大縣城、發展鄉鎮,提高綜合承載能力,聚集產業和人口,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6.5%。建立企業與群眾利益聯結機制,近5年延長石油集團先后投資10多億元,與陜北相關縣區共建柏油路500多公里、砂石路7000多公里,有效改善了鄉村面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推進全民創業、家庭創業、自主創業,實施果業提質增效、畜牧業收入倍增等工程,加快地質災害頻發地區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移民搬遷,開展“千企千村”幫扶行動,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上世紀60年代清退人員生活補助、城鄉低保等標準,“十一五”期間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從8272元和2052元增加到15695元和4105元。特別是延安、榆林兩市在依托資源開發的同時,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非能源產業,2010年兩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于全省2185元、18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高于全省1068元、1008元,群眾得到了新的更多實惠。

  (作者:中共陜西省委書記)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