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隨手點開幾篇養生文章,今兒打開客戶端一看,推送的養生內容鋪天蓋地。”網友貝克在朋友圈吐槽,不僅養生類內容成刷屏之勢,聳人聽聞的標題也讓他哭笑不得,“女子用熱水泡腳后死亡,冬季養生別無他法?”“人體這個‘洞’藏匿了1400種細菌!”用機器算法代替大量人工編輯,根據用戶瀏覽軌跡推薦同類信息,這種個性化推薦引擎技術如今正被越來越多新聞客戶端所使用。(1月4日《北京日報》)
這位網友遇到的“機器編輯”新聞推送,每一個喜歡在手機界面閱讀的人都遇到過。我的手機里裝了不少新聞客戶端,主要就是想閱讀新聞更方便。然而,這種閱讀新聞更方便的訴求,遇到的卻是不斷被騷擾。
前幾天,點開一家客戶端看了“綠蘿種植”的內容,第二天再打開客戶端看新聞,鋪天蓋地都是“綠蘿種植”內容。只要你瀏覽過某一方面的內容,過不了幾天相似的內容就會把你的手機刷屏。看了“車禍新聞”,“車禍新聞”就接踵而來;看了“農村新聞”,“農村新聞”紛紛而至;看了“娛樂新聞”,所有明星的“那點事”也就不約而至了。
表面上看,依靠“機器編輯”分析瀏覽數據,提供的“精準推薦”是一種閱讀服務,而實際上是一種騷擾。今天閱讀了“某類新聞”,并不意味著明天還想讀“某類新聞”,你教條的“熱情服務”演繹的是“善意騷擾”。而且這種智能推薦下對讀者的盲目迎合,導致內容單一化、同質化、低俗化,把獲取新聞的媒介變成低門檻的娛樂平臺。具體來說,“機器編輯”存在的問題如下:
其一,反復推薦。你看了某個新聞,而這個新聞,不同的媒體刊發的時候,使用的是不同標題,而機器會認為“不是同一條消息”,就反復推薦給你,一看標題就知道是“看過的新聞”。
其二,舊聞來襲。“機器編輯”只負責推薦“你曾經看過的類型”,它可不管是啥時候發生的。有的時候,一個月之前的,半年之前的,甚至是一年之前的舊聞也推薦過來。很多內容是低俗的,來源也不是正規媒體賬號,而是自媒體的粗制濫造。
其三,縮小范圍。看新聞喜歡網絡天下,什么樣的新聞都喜歡看,很少有固化的“就看某個類型”。然而,就因為你“看過某個類型”,“機器編輯”就一直這樣推送,打開客戶端,看到的新聞范圍被機器縮小了,就像是坐井觀天一樣。
減少人工,減少開支,是一些媒介考慮的事情。但是,“機器編輯”永遠不能取代“人工編輯”。“機器編輯”能力再強大,也只是工作量可以高些,而甄別的能力還是不如活生生的人。新聞客戶端,別讓“機器推薦”成“善意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