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解憂雜貨店》《白夜行》,在書店琳瑯滿目的書目當中,這些書總是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但也有不少書接連幾個月無人問津,躺在書店或倉庫不起眼兒的角落里“黯然神傷”。對于這些充滿失落感的滯銷圖書,北京開卷信息有限公司近日公布了一組數據,年銷售數量小于5本的圖書,竟占全部圖書品種的34.5%。(1月4日《北京日報》)
這么多“賣不掉的滯銷書”都去哪兒了?這是記者的追問,記者的追問找到了答案。書店里的工作人員說:殘書、滯銷書的處理方式,場面相當冷酷,“用刀劈,用筆畫,用漆噴,這么一處理,書就不能要了,之后就裝車運往紙漿廠。”滯銷書的命運也到此終結了。
“賣不掉的滯銷書”,變成一灘紙漿是悲慘的命運。但是,我想說的是,切莫急著變成一灘紙漿,首先應該考慮利用問題,要想辦法給其更多出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書籍的滯銷,是因為沒有市場,不過原因是復雜而多方面的。“賣不掉的滯銷書”,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內容問題,卻不僅僅是這一方面原因。分析起來,還有這樣幾種原因:
其一,宣傳不好。有的書籍熱銷,有的書籍滯銷。熱銷的書籍內容未必好,而是在宣傳上占據了先機,形成了輿論的熱點,形成了關注的焦點。而一些滯銷書,源于宣傳的手段落后。對于這種情況的滯銷書,不妨再等一等,不能因為幾個月只賣出了幾本,就急著銷毀。
其二,內容小眾。這類書籍往往受到了讀者閱讀的視線問題,因為讀者的小眾化而顯得滯銷。雖然市場銷售不好,并不意味著沒有價值。而且,價值還可能是不小的,只是讀者群小而已。這類滯銷書不妨慢慢銷售,一個月不行就兩個月,兩個月不行就半年,甚至可以保存更長時間。實在沒有必要立即斬殺。合適的機會就會遇到合適的人。
其三,生不逢時。這類書籍內容十分優秀,質量也是上乘,只是在“不該降生”的日子降生了。生不逢時是這類書籍的先天不足。這樣的滯銷書不會因為銷售不好,就失去了價值。如果也是一味銷毀,實在可惜,不妨先庫存起來,等待更好銷售機會。
總之,對于“賣不掉的滯銷書”要耐得住寂寞,要多給一點出路,可以把有價值的書籍贈送給高校圖書館,贈送給貧困地區的讀者,讓其用另外的形式存活下去。
當然,出版部門也需要反思自己的市場眼光問題,只有對接市場,才能不造成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