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少企業躍躍欲試。然而,什么樣的企業算一流,看法并不一致。
有人覺得,我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企業邁入世界一流的陣營。看實力,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國占據115席,其中前10位里就有3家。最近,中國神華與國電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再上新臺階。這樣的大企業整合還將繼續推進,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巨無霸企業出現,成為影響國際市場的舉足輕重的力量。看技術,中國企業今非昔比。高速鐵路、航天工程、高速計算機……多家企業的核心產品和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成為被追趕的對象。都說“一流企業做標準”,考察標準這一項,中國企業可謂異軍突起。5G、標準動車組、智能電網,中國正越來越多地輸出標準。在一些企業看來,論整體中國企業無疑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論個體應該已經有世界一流企業了吧。現在提“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是不是主要著眼于激勵更多企業?
這些年,中國企業的進步有目共睹。不過,是不是一流企業, 不光看長處,更要看看短板。
一流企業應當具有一流的創新能力。近年來,中國企業創新成果豐碩,但核心產品、關鍵零部件、研發環節的檢測設備、制造環節的母機,還大量依賴進口。飛機的發動機、智能手機芯片,乃至補牙的牙針、絲襪的特殊纖維等看似普通的“小東西”,常常成了卡脖子環節。全球采購、全球配置是大企業的發展趨勢。然而,是自己設計不岀來、制造不好只能去采購,還是自己擁有足夠的研制能力只是為了優化產業鏈去采購,二者截然不同,反映的是企業創新能力的差距。這種創新能力往往買不來、收購不來,也不是加大投入就能在短時間內鍛造出來的。
一流企業應當是在全球行業中具有引領作用和國際話語權的企業。是不是“一流”,要看行業里認不認。近幾年,中國不少企業在行業逐步邁入前列,有的還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市場份額排第一,是不是就算世界一流?恐怕未必,還要看看結構。一種產品,低端、中端往往數量巨大,高端環節,份額占比或許不高,但產品附加值、市場影響力、品牌含金量更大。而中國企業一直面臨著“同類產品價格只有別人一半”“銷售收入排前頭、利潤落后面”“優質不優價”的尷尬局面。考察品牌知名度,更是中國企業的弱項,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并沒有多少家進入世界品牌500強。
一流企業應當是業界將其樹為標桿、主動與之對標的企業。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發展環境、市場要求。對標往往不是“對”營業收入、市場份額等經營指標,也不是“對”產品性能、技術含量等具體環節,而是“對”治理結構、運營模式、精益管理、品質把控、風險防范等促使企業實現并保持一流的機制和方法。在這方面,中國的大企業差距不小。以央企為例,到今年底方能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要形成高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轉變,還要下不少功夫。
看清差距是為了全力追趕。強國必然要有一批強大的企業。“世界一流企業”目標的提出,吹響了中國企業建設一流的集結號,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為培育一流企業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臺。接下來,就看咱們的企業能不能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地補上短板、奔向一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