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倒賣醫院專家號的號販子,醫院在不斷治理,公安機關也一直在強力打擊。從一些醫院掛號大廳的情況來看,號販子堂吉偉德的身影的確少多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號販子就此絕跡。最近,在一些購物網站和掛號App上,就出現了號販子加價出售專家號的情況。網絡號販子的出現,是騙局還是另一個倒賣專家號渠道?(12月 8日《法制日報》)
越是資源緊缺,越是黃牛泛濫。黃牛倒賣醫院專家號的現象,既是民生之痛,也是治理的難點。2016年,一段“外地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黃牛”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一女子在醫院大廳怒斥黃牛將300元的掛號炒到4500元,醫院與黃牛里應外合,害得她從外地趕來排了一天隊都沒掛到號。受輿論圍觀所產生的強大推力,當地開展了聯合執法行動,對顯性的黃牛炒票行為進行了一次打擊。
這種運動式的治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治理黃牛炒票行為涉及到技術、管理、法律等各個方面,需要醫院、患者和執法部門的全面參與,只要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為黃牛炒票提供滋生的土壤。線下治理尚且如此艱難,有了互聯網的技術輔佐,倒票則會變得更加容易,并因為網絡的隱蔽性而增加了打擊的難度。如今醫院號販子轉場互聯網成“電商”,并聲稱特殊渠道提前留號,在給公眾帶來疑問的同時,也給打擊提供了難度。
線上交易離不開線下的支撐,即便號販子披上了“電商”的外衣,但獲得票源的途徑并沒有發生改變,依然得維持之前的狀態。在掛號實名制下,所謂的特殊通道多是“借名擠號”,即利用別人身份信息搶到票源,然后對外進行銷售,要么就是內外合作控制票源——醫院內部人員將票源提供給黃牛高價銷出,然后彼此進行利益分成。但無論那種模式獲得并使用票源,但都說明醫院在管理上存在著極大的漏洞,并導致實名制流于形式。
從技術上講,解決黃牛炒票的最好手段就是“掛號實名制”,并限制每個人掛號的次數和間隔時間。從現有的情況看,掛號實名已經實現了,卻沒有做到使用實名,使用者從黃牛手中高價購票后,盡管不是自己的名字卻依然可以順利走完就診流程,足以說明實名制形同虛設。只要醫院在就診的過程中,對掛號的信息與人員進行比對,就足以把黃牛票給遏制在使用環節。
比如針對鐵路黃牛炒票,重慶交通大學教授黃承鋒認為,目前黃牛黨倒票依舊猖獗,要整治這一現象,一方面,鐵路部門要徹底清查“內鬼”,一旦發現,必須堅決清退;另一方面,要在制度設計上堵住現有漏洞,盡可能壓縮黃牛黨的利潤空間。對于醫院黃牛炒票行為,同樣需要采取類似措施,一方面醫院要加大內部管理和外部約束,對于公然與黃牛合作的內部人員,要給予嚴厲的行政處罰,對于醫院未能執行掛號實名制的行為,相關部門也應當給予管控,讓醫院真正承擔起主體責任。另一方面,相關方面要加大對黃牛的打擊力度,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內增加對其刑罰,以起到法律震懾的作用。
在即有的制度設計中,針對醫院“號販子”的法律僅有《治安管理處罰法》,懲罰上限是15天拘留加1000元罰款,入刑的門檻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更關鍵的是,對于醫院的責任缺乏同效的法律約束力,比如醫院未能更好的履行主體責任,或者明知預約程序有漏洞未能解決,又靠什么去約束和促進。不解決醫院責任的倒逼機制,讓“有些黃牛倒號發生在醫院內部”的現象得到遏制,則互聯網的介入會給打擊炒票行為提供借口。
唯有既打擊黃牛,又約束醫院實現雙向同治,才能斬斷利益鏈條并實現源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