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結構變化是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制度等多元復雜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判中長期城鄉結構變化對于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城鎮化預測為出發點,根據國外類似國家城鄉結構演變的軌跡,結合國內城鄉結構的演變特點,分析目前至2030年我國城鄉結構演變呈現的四大趨勢。
■城鄉結構由劇烈變動期進入中后期緩慢發展階段,會逐步表現出經濟轉型向社會轉型過渡、農民型社會向市民型社會過渡的階段特征
綜合運用曲線擬合法、經濟模型法、城鄉人口比增長率法,利用1978-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的連續時間數據,預測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12%、2050年將達到81.32%。根據著名的諾瑟姆S曲線理論,在2030年,我國城鎮化將跨過30%-70%的快速發展區間進入緩慢變動區間,城鄉結構將由劇烈變動時期進入中后期的緩慢發展階段,大規模由鄉至城的人口流動將步入尾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結構劇烈變化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進而推動工業化高速發展的結果,表現為非農人口迅速增加和城市空間迅速擴展等特征。然而在此過程中,劇烈的經濟轉型與滯后的社會轉型的矛盾愈加突出,呈現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城鎮化率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2016年,戶籍城鎮化率為41.2%,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達16.15個百分點,意味著仍然有2.23億尚未融入城市的農民工被統計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范疇。這說明真正享有城市就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城市市民僅占總人口的41.2%,城鄉結構仍然呈現突出的農民型社會的基本特征。從未來演變趨勢預測,至2020年,我國戶籍城鎮化率目標為45%,2030年我國戶籍城鎮化率將超過50%,意味著我國將真正面臨由農民型社會向市民型社會的轉型,符合現代市民要求的社會轉型將成為城鄉結構演變的主要階段特征。
■城鄉人口流動將逐步由農民非農化的就業流動為主,向農民市民化帶動家庭流動為主轉變,不同等級城鎮之間的人口流動將更加頻繁,呈現橫向流動和縱向流動復雜交織的格局
城鄉結構變化的核心是城鄉人口流動的方向、形式和強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工業化帶動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的遷移。遷移形式主要是農民非農化的就業流動為主,為農業和非農業崗位之間的勞動報酬差距所驅動,城鄉結構變遷也是我國人口紅利逐步釋放的過程。《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提出,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于2011年達到峰值后波動下降。另有研究指出,2030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潛力將喪失殆盡。筆者近期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調研證實,農村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實現了向城鎮的就業遷移,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現象十分突出。
至2030年,我國城鄉人口流動過程中農民非農化的就業流動將大幅縮減。隨著進城農民收入水平的平穩提升、農業現代化加快和城鄉二元制度弱化的改革加快等過程,城鄉人口流動的主要形式將變成農民市民化帶動家庭流動的形式。與此同時,城鄉人口流動不再是由農村向城鎮的縱向遷移占絕對主導地位,而不同城鎮之間的人口流動與遷移將呈現更加頻繁的態勢,城鄉人口流動將呈現縱向和橫向復雜交織的特征。
■城鎮體系結構的重心持續上移,城市分化態勢將不斷加速,世界城市、收縮城市、衰退城市會不斷涌現
城鄉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城鎮結構的變化,包括城鎮體系結構和城鎮職能結構等。在我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架構下,不同城鎮具有不同的行政級別,高行政級別城鎮在公共服務設施投資、重大產業項目布局和重大交通路網布局等方面比低行政級別城鎮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此資源配置模式下,城鄉人口流動毫無疑問會向高等級城市遷移,城鎮體系的重心會持續上移。改革開放以來城鎮體系結構的變化驗證了這一趨勢。1978年,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還未出現,人口500萬人以上的城市總人口占比9.3%,人口100-500萬人的城市總人口占比38.4%,人口50-100萬人的城市總人口占比27.1%,50萬人以下的城市總人口占比9.4%。2014年,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到3個、城市總人口占比6.6%,人口500萬人以上的城市總人口占比8.1%,人口100-500萬人的城市總人口占比46.9%,人口50-100萬人的城市總人口占比29%,50萬人以下的城市總人口占比9.4%。
因此,至2030年我國城鎮體系結構重心上移的態勢不會改變,城市分化可能呈現不斷加速的態勢。由于不同城市的條件變化,高等級的城市會成為世界城市,而部分資源型城市、轉型難的城市可能會收縮,甚至出現衰落現象。
■鄉村由于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外流而呈現衰落態勢,有可能出現大量鄉村遷并或消失,鄉村老齡化、鄉土文化衰退等問題將日益突出
城鄉結構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鄉村結構的變化趨勢。根據對城鎮化率的預測分析,2030年前我國農村人口凈流出的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2030年農村剩余人口大約4億人,鄉村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外流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大部分農村的衰落現象。當前,我國部分地區農村的空心村問題已經比較突出,位置僻遠、交通不暢、資源環境承載力弱的農村地區將會出現持續衰退現象。基于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效率原則,大量農村將面臨遷并和整合發展的現實選擇。隨著農村青壯年持續外流、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和代際空間選擇的變遷,農村老齡化問題將會比城市更加突出。到2030年,我國農村老齡人口所占比重可能會超過30%,農村老齡化將迫使農業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會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村鄉土文化由于缺乏代際有序傳遞,可能面臨失傳的風險,“鄉愁”可能缺乏被記憶和傳遞的有效載體,鄉村發展活力將面臨進一步衰退。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