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城市化委員會委員周天勇日前撰文《城市不能沒有“低端人口”》。他說:“今天許多企業家,當年就是從補鞋釘掌、游街串巷起家的。如果當年將這樣似乎不入流的小微的方式和機會都禁止了,中國今天的成功人士就會少一多半。”
《城市不能沒有“低端人口”》全文如下:
我們來看城市的社會生態結構。就業——從全世界各國的情況,一般來說,正規在政府、社會事業組織和公司等單位中就業的比例大約為70%到75%,非正規的個體、個人工作室、臨工、游商小販、家政服務、街區服務等,占25%到30%。
從銷售和服務等市場的方式和建筑看:分正規的大規模的超市、現代化的專業店、學校、醫院和星級酒店,寬敞的街道和商業廣場;也有小型超市、小店小鋪、個體攤點、游商小販,以及在不觸及建筑安全情況下的破墻開窗,小街小巷小胡同。
從居民收入看:有高中低收入之分,相當多中低階層的收入,來源于非正規就業,小店小鋪、小街小巷、開窗破墻、游商小攤,臨時工作。從居住方式看,有住別墅的,有住酒店的,有自己的房子;也有住一般住宅的,有租住的,有住較為簡單居室的。因財富所有、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而異。
這樣一種生態結構的作用在于,它使最低層的人士,有一種生存和發展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和最初的通道。其實,今天許多企業家,當年就是從補鞋釘掌、游街串巷起家的。如果當年將這樣似乎不入流的小微低方式和機會都禁止了,中國今天的成功人士就會少一多半。
我們今天國民經濟面臨的是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大眾收入與有支付能力的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因為高收者收入的消費率較低,收入高而消費的邊際貢獻率低;低收入者雖然消費率高,但是,收入增長有限,也有許多低層人士囊中羞澀,為水平并不高但千方百計去爭取并且不能沒有的低水平收入而奔波。
這些以億而計居民即使能夠有水平并不高但穩定的收入,消費需求就不能過于下行,生產就不能過于過剩。而且,財政的低保支出就會大大減少,社會就會安寧和穩定。試想,一個鼓勵人們去依靠自身那怕是量低微的奮斗,而獲得自己的收入,去維持他們的生計,而不使中國成為希臘式的國家。這將是一個多么可敬和偉大的群體和民族。
城市中沒有了這些小微的生態,居民家政服務的成本大幅上升,菜價上漲,生活方便程度下降,快遞不暢,保姆難求,街道沒有商賈餐飲林立的繁榮,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市民的生活也受影響。
城市建設、交通和景觀也是一樣,有現代化的建筑、廣場,有寬敞筆直的大街、大型影劇院、規模化的醫院、高樓聳立的學校、星級的賓館;也應當有人們購物、休閑、喝咖啡的小店小鋪,逛街溜達的小街胡同,醫生坐診的小診所、家庭圖書館、居民出租房(包括不同價格和不同層次的)。整齊劃一的思維方式,不符合城市、社會、就業、收入和消費等各方面的合理的生態結構和事物生存發展的規律。
城市的建設和社會管理,是一門藝術,既要規范、整潔、安全和現代化,又要生機、活力、繁榮、習俗、傳統文化、市井巷里。實際上,剛剛解放時,城市居民也就是8%左右,現在絕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是從農村進入城市而成了市民,包括我們城市的各級黨政領導和政府工作人員也是如此。非常重要的是,要不忘初心,開放、包容、共享,高低互信互幫,大家一起創建一個美好的城市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