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起訴刷單平臺第一案日前在杭州西湖區法院落槌。阿里巴巴將從事網絡炒信刷單的杭州簡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起訴。法院認定,簡世公司組織炒信的行為違背了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和商業道德,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并擾亂了電商平臺的經營秩序,一審判決該公司賠償阿里巴巴經濟損失20.2萬元。目前,該判決已生效。
你購物看信用,他刷單攢好評——虛假交易助推信用泡沫,消費者做不到火眼金睛,“跟著好評走”“跟著交易量走”的購物習慣,往往導致人們落入刷單炒信的坑洞。“雙11”過后,有炒信刷單者感慨,“自己操作過才知道破億是多么虛偽的數字”;而在58同城等本地信息網上,與刷單有關的招聘信息仍在挑逗著人們“在家兼職便可輕松月入過萬”的夢想。
在炒信刷單的“江湖”,新開店鋪可以變身成為幾鉆老店,積壓的貨物可以被刷成爆款。今年初,隨著阿里巴巴起訴刷單公司一案的開庭,電商刷單的黑色產業鏈也浮出水面。數據顯示,2016年3月之前,被告簡世網絡運營的刷單平臺“傻推網”發布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全網刷單任務,截至2016年4月,經杭州市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簡世網絡全網刷單流水超2600萬元,非法獲利36萬元。事實上,從2016年4月開始,阿里巴巴配合執法部門查處的9個全網炒信團伙以及平臺上279家涉嫌刷單商家,總涉案金額近4億元。
刷單之禍,路人皆知:第一,它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交易信號出現紊亂;第二,它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人們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在刷單中被遮蔽;第三,涉嫌不正當競爭,“耍花活”的賺得盆滿缽滿,劣幣驅逐良幣之后,匠心創業的反倒無處安身。在法治語境下看待刷單行為,顯然是對法之威嚴的挑戰,虛假買賣的泡沫遲早會有幻滅的一天。而且,如果商家的心思都花在炒信刷單上,實體經濟哪還有前途可言?
近日,憑安信用發布《雙十一購物信用監測報告(2017)》,以詳實的數據揭示“雙11”期間的網絡購物信用狀況。“雙11”當天,憑安信用共對三個電商平臺進行監測,共計監控到特高交易(指面向特定人群的高頻銷售行為,可從側面間接反映刷單行為的趨勢動態)訂單5664987筆。眼下,還沒有權威數據說“雙11”里的炒信刷單有多瘋狂,但如果電商和刷單公司等之間的貓鼠游戲沒有公平正義的結果,受害的還是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
20萬罰單能讓刷單者長記性嗎?恐怕并不能,該案例帶來的更多還是形式意義、警示價值。好在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將于2018年1月1日施行,刷單“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及入刑等罰則更為凌厲,而嚴查炒信刷單行為,常態職能監管恐怕更要跑在電商起訴的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