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11年始,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農業人口,新的城鎮化運動可能帶來諸多的問題,也可能成為建立城市理想之鄉的契機。塑造并倡導具有交通暢達的人口密度、有活力的公共場所、有特色的開放空間和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的新興城市街區,以加速穩定可持續的城市增長需求并且使得城市及其居民可以與自然鄰里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關注建筑與城市的相融關系與發展的彈性,為街區、城市及整個區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的平臺,是設計的重要前提。
建筑連接著人類與環境,建筑、環境和人之間是一種循環的關系。建筑依賴于環境,人也依賴于環境,最后延展而融為一體,這是一個承載著人的多樣需求的建筑存在于環境之中的必要條件。每座建筑都是為實現特定功能,在特定的社會,特定的場所建造起來。而每個建筑所處的場所是需要環境中的人去體驗、觀察和塑造的。一個合適的邊界區域將建筑物與它所處的環境連接起來,靠忽略環境因素或與所在環境相互沖突醒目的建筑物不都是或最終不一定是成功的。建筑絕對不是無序的、雜亂的個體,而是從屬于一個街區,一個區域的格局,從屬于一個城市、一個社會的文化背影之中。
布拉格面積496平方公里,因5個多世紀建筑遺產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城市肌理在嚴整而有效的保護下與現代城市生活相融,新的建筑物仍然有著充滿活力的表情和彈性的跳躍。北京在元大都時期區域面積為50平方公里,是它的十分之一。今天看來,我們早年對元大都整體的保護并不是特別理想,城市中一個區域的協調性的保護非常重要。
北京大學是近4平方公里大的一個片區,明年就120周年了。現在的北大實際上是美國亨利·墨菲設計的燕京大學舊址。上世紀五十年代院系調整,北大校園進行了大規模建設,到了七八十年代開始興建圖書館、理科樓群等。二十一世紀前后十余年內,北大新建了圖書館、百周年紀念講堂等項目,校園建筑達到了歷史上的又一個高潮。在土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既有校園特別是老校園的有機更新,已是迫在眉睫。所以我很欣賞埃迪·沙米爾-巴隆的觀點:文物保護真正的意義在于保護某一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建筑。
我先后在北大設計了百周年紀念講堂、北大留學生公寓等建筑,最近未名湖畔設計完成了北京大學人文大樓。人文大樓地處未名湖燕園建筑文物保護區,因此我們考證了鏡春園的舊址,梳理湖面,復原一座四合院,保留全部古樹,間置設計了中文、歷史、哲學三個系的校舍。雖然建筑屋頂按明清樣式,但是在限高9米的條件下,利用建筑的進深調整建筑脊部的輪廓線,建筑立面的比例、劃分結合材料全新設計。地下一層全部打開,為教學環境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據老學長講,當年梁思成先生指導清華的學生到燕園參觀時指出,亨利·墨菲設計的樓有多處和中國古建筑并不相符的地方。我覺得中國的傳統建筑,實際上一直在根據不同時代的條件和功能需求而潛在地逐漸演變,沒有一成不變的。
我也對北側朗潤園旁的建筑進行了設計改造,成為北大科維理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現在從圓明園的正門回望這個樓,與周邊的環境十分協調,成為了很好的對景。未名湖片區建筑風格的整體把控及功能的改造利用,為校園的有機更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一個校園文物保護區內相對協調的片區形成了一種文化的影像,對豐富一個校園、豐富一座城市的環境亦是十分有益的嘗試。
我們在設計北大留學生公寓時,場地中保留了全部樹木,在限高44米的條件下,利用頂部不同的處理方式,形成了建筑與環境的良好關系,同時也充分滿足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北大承澤園,我正設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此區域為海淀區的文物保護區。這棟建筑地下三層到四層全部利用起來做教學空間,所有的教學空間都是結合實際使用功能來處理。建筑五棟樓間歇而置,利用臺階、水面與西山景色呼應,形成了建筑、環境及人的良好互動關系。
北大肖家河住宅區幼兒園和托老所是我最近設計的工程。兩個建筑用地面積小,但是要求極高。設計中利用地勢的不規則邊界,將幼兒園的不同場院進行合情合理的布局,將托老所沿邊界紅線有序自然展開,形成了東、西兩側互為觀望的一組建筑。人最舒適的狀態無過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帶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建筑本該如此,當它能夠體現出足夠的包容性與人文關懷時,它就一定成為人的生活場景的一個部分。建筑環境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共融共生。
我們最近在西絨線胡同剛剛竣工了一個工程。由于其位置重要,周邊都是四合院,有著許多的原住居民。項目竣工后,得到很好的評價。我認為,這么大體量的建筑做為“客人”進駐后,居民不反感,成為和諧的鄰居,那么這個建筑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在氣質上和情感上成為營造這一區域的一種新的令人愉悅的積極的場所動力,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余下的一半。而接下來的評價將交給今后的歲月,可能10年,也可能50年之后,當這片街坊改造之時,如果這棟樓會成為一個“主角”,而得到與新鄰居的協調,到那時這棟大樓才真正完成了它生命另外的四分之一。這就是建筑本身彰顯出來的價值。
建筑帶給人們和環境的裨益,遠不是一件被制造出來新穎的產品。追求具有強烈人文品質建筑與環境的自然法則,并融入建筑之中的方法與過程是建筑師重要的素養。這種文化力與環境的和諧精神才是永恒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