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被網友曝光“法官醉酒致休庭”后,湖南永州市東安縣人民法院再被曝“奇葩裁定書”。網友曬出的一份裁定書顯示,文書中錯字連篇,被網友諷刺“文字錯誤到了令小學生都無法容忍的程度”。
法院裁判文書的嚴肅性不言而喻,雖然無法確認安東縣人民法院這份“奇葩裁定書”的曝光是否與“法官醉酒致休庭”事件有直接關系,但裁判書中連被執行人名字、地名都被寫錯,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即便沒有“法官醉酒致休庭”一案,這樣的文書也理應得到及時糾偏和追責。
近年來引發關注的問題裁判文書并不鮮見,就在前幾天,有媒體報道,湖北云夢縣人民法院公開的兩份文書中“主要責任人”認定前后矛盾;今年6月,在非遺傳承人制造“古火”煙花獲刑風波中,更是出現了案件仍在審理中裁判文書卻先行上網的情況……這些出現“低級錯誤”的裁判文書,與人們對司法的嚴肅性、專業性、權威性期待,形成了極大反差。
觀察這類問題裁判文書,有一個背景不容忽視,即這些奇葩文書最終得以曝光,都與從2013年開始執行的裁判文書上網公開有著直接聯系。裁判文書上網,一方面是司法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民眾司法知情權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也是接受社會監督,倒逼辦案者提升業務素養和責任意識的必要之舉。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奇葩裁判文書能被公眾“發現”,可以說是文書上網公開后的“副產品”。
但隨著更多存在低級錯誤的裁判文書被公開,并受到輿論譴責,也要警惕一些基層法院因為擔心“錯誤”被放大而對裁判文書上網產生抵觸心理。據最高法消息,截至今年8月23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累計公開裁判文書超過3247萬篇,總訪問量突破100億次,日均訪問量達1729萬人次,單日最高訪問量高達5000萬人次。這樣的數據,充分展示了社會對于裁判文書和司法正義的關注程度。如果基層法院怕被人糾錯、怕被輿論譴責,不愿把裁判文書放上網,那些消失在公眾視野里的“奇葩文書”們,相信很難能得到及時糾偏。
應該看到,錯誤百出的裁判書“無懼”上網,可能并非是因為一些司法人員不懼“犯錯”,而是說明在法院司法實踐當中對裁判文書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對于文書上網的價值認知也亟待優化。理想狀態下的文書上網,絕不應只是多了一道上網程序,而是要接受更多人的監督、評判,所以必須對文書的準確性、客觀性有更多的“受眾意識”和把關意識,這也是司法與輿論良性互動的題中之義。如2016年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就完成了對15000份上網裁判文書的“體檢”工作,確保文書評查工作更加客觀全面,不留死角。
奇葩文書屢現,客觀上反映的仍是司法文書質量整體有待提升的現實,但奇葩文書能夠被發現,還并非最壞的事,這至少證明,文書上網的價值得到了初步兌現。當然,此現象也說明,文書上網,仍需從完成形式上的上網,過渡到有質量的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