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本次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專家認為,我國老齡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養老壓力不斷加大;隨著產業轉移,勞動力數量呈現逐步向內地回流趨勢,這將加快內陸城市發展。與此同時,城鎮人口占比已達49.68%,社會保障缺失和住房保障不完善問題凸顯,中國早期城鎮化過程中“欠賬”太多,亟待彌補。
養老壓力增大
本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從年齡構成來看,0-14歲人口占比為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水平在提高,但是勞動力人口占比還是比較高的。”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該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翼28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老齡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與出生率下降呈反相關關系。“目前我國社會養老壓力在加大,但并不影響勞動力的培植。”
暢銷書《中國大形勢》作者、北京睿庫社科研究院特邀研究員高連奎告訴導報記者,當前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減弱。“人口紅利式增長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所必須的,而集約型增長靠的是創新紅利,是技術紅利。中國經濟轉變增長方式,靠的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高連奎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養老壓力會越來越大。
早期城鎮化“欠賬”多
本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
“我國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與吸收外來農民進城務工有很大關系。”張翼告訴導報記者,本次人口普查將在某城市務工超過半年以上的納入統計范圍,如果將這個時間放寬到3個月,那么城鎮化的比重將會更高。
高連奎認為,考量城鎮化的標準不應該是戶籍,應該以就業來認定城鎮化水平。“如果以就業作為認定標準的話,那么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至少應該在60%以上,因為現在95%以上的年輕人都在城市就業。”高連奎說。
“中國城市就業人口以后將不可能大幅增加,近年來從沿海到內陸不斷蔓延的用工荒說明了這一點。”高連奎指出,目前年輕人絕大部分已經在城鎮就業,但是他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沒有戶籍,享受不到社會保障等福利待遇,這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欠賬”。
高連奎告訴導報記者,當前,社會保障制度遠遠落后于城鎮化進程,早期城鎮化過程中“欠賬”太多,急需解決生活在城市卻沒有住房的大量存量人口的住房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
內陸城市發展加快
“沿海發達省份常住人口占比增加,內陸欠發達地區常住人口占比在下降。這也就是說,更多的人口從內陸往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這種趨勢反映了人口流動和經濟格局是協調一致的。”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8日表示,沿海發達地區人口占比的提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活力在增強,也促進了城鄉更加均衡發展,東西部更加均衡發展。
“本次普查,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了2.4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數量排序,第一人口大省由2000年人口普查時排名第一的河南省變成了廣東省。”張翼告訴導報記者,潛在的另一個趨勢是,2008年以后,隨著產業逐漸向內陸轉移,內陸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多,人口向東部沿海地區流動的趨勢在逐漸回落。
本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部地區人口占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人口比重都在下降,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
“內陸中型城市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很快,產業逐步向這些地區轉移。內陸的低生存成本是最大優勢,再加上現在沿海地區的工資優勢也不明顯了,這就導致大批勞動力回流。”高連奎說。